同事们深切缅怀车小燕。曾强 摄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原主任车小燕,是珠江医院医务工作者们眼中不折不扣的好同事,是学生们眼中不可复制的好老师,也是亲友们眼中地地道道的好妻子、好母亲。
从儿科到检验医学,她选择了一条冷门而艰辛的道路,她却说:“我无悔!”2008年,她担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短短几年间,将所带领的科室发展成同行中的佼佼者。
对待科研,她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令她的同事和学生深受感染;在生活中,她心细如发,对学生和家人倾尽关爱……2013年12月26日,罹患胃癌的车小燕不幸去世。在她去世前三天,她还在问学生有没有用取暖器,担心他们受冻。
昨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儿时就与她相识的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说:“太可惜了……她是广东医生的杰出代表。她不忘初心,以保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大的幸福是用知识挽救病人”
车小燕的办公室,挂历停留在2013年7月,那个月她刚入院治疗。她走后,这里的一切被保留原样:办公桌不染纤尘,装饰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文档、书籍摆设得整整齐齐。
桌上有两部电话、两台台式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让笔者感到好奇。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副主任技师余楠解释说:“车主任总是尽可能节省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常常几项工作同步进行。”
余楠至今对车小燕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早晨打开电脑就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实验数据,最大的幸福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书桌旁,有一张学生在教师节送给车小燕的沙发床。余楠说:“车主任基本不午休,她觉得中午的时间比较清静,是工作的好时机。我们买沙发是想让她好好歇一下,可她从没用过。”
车小燕曾总结自己的工作时间是“白加黑”、“五加二”,而这与她对检验医学工作的热爱不无关系。她曾是一名儿科医生,但最终选择了检验医学。检验科在医院里被称作辅助科室,素来为医学生所不喜。但车小燕说:“我无悔!”
“在2010年,我到广州参加复试,那是我第一次见车老师。”学生陈静说。当时,陈静被问为何要从临床转成检验,她回答说,检验更能发现前沿科学,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方法。陈静回忆:车老师笑眯眯地说,“你的选择是对的!”
带领科室成为行业佼佼者
2008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中心实验室与检验科合并,组建医学检验中心,车小燕成为了科室主要负责人。当时,她已因多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闻名遐迩,但刚接手的这个医学检验中心,却身患“三高缺乏综合症”——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高层次科技产出。
在这种情况下,车小燕对科室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她建章立制,严格规范管理,做到奖罚分明,同时她率先垂范,先正己后正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科室,有了一支团结奋进的技术骨干队伍,因科研成绩突出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走进珠江医院旧住院部12楼,北边,穿过一道玻璃门,你会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纤尘不染的窗户,干净的地板和墙壁,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中央供水系统、液相芯片分析系统等先进的设备、仪器各就各位,井然有序。这就是车小燕为之自豪的检验医学实验室。
为了这个实验室的建设,车小燕费了不少心思。从一开始的筹划到设计到装修再到设备、仪器的摆放,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连实验室走廊上悬挂的励志语录,都是她亲自选定的。
说起车小燕对实验室的热爱,廖新波深有感触:“我和车小燕是旧识,小时候在同一个大院长大。因工作关系再会面时,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廖厅,你有时间去我们实验室看一看吗?保证会让你吃惊的!’”
廖新波应邀前往,果然吃了一惊——实验室整洁干净,里面的仪器和设备都非常先进,标本整齐摆放,随时都可以检测到它们的状态。但让廖新波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介绍实验室时,车小燕第一时间把她团队的每个人都介绍了一遍,说到成果,她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发现疑点一晚连追8个电话
有人说,对待科研,车小燕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她认真严格得近乎苛刻,忙起来常常过了下班时间还浑然不觉,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通宵趴在电脑前反复推敲。在研究过程中,为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严谨,车小燕要求课题组每个人必须做到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每一个数据都要多次实验、反复比较才确定,关键环节她坚持亲自上阵,严格把关。
“车主任一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科学必须要实实在在,容不得一点马虎。”同事王艳芳回忆,“车主任指导我们撰写SCI论文时,一旦涉及到引用他人的数据或者观点,必定认认真真地查看引用的原文中是否存在这一数据或观点。为保证文章中原始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她要求我们每次的原始实验数据都及时跟她汇报。”
“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比说什么都强。”这句话,车小燕常常挂在嘴边。无论是多熟的朋友、多急的任务,车小燕都不会放松任何标准,厦门大学的葛胜祥教授对此深有体会。
2008年,手足口病在国内暴发流行,为了应对疫情,葛胜祥和车小燕合作展开了手足口病临床诊断试剂的研制工作。一天晚上,葛胜祥的电话突然响起,来电的正是车小燕:“老葛,今天你们报过来的一个数据有问题,请仔细核查一下!”几分钟后,葛胜祥放下了电话。不料过一会,“叮铃铃”,电话又响了。
“这回又是谁啊?这么晚了,还打电话来。”坐在一旁的葛胜祥的夫人开腔了。
“老葛,不好意思,还是我……”
“叮铃铃……”
“叮铃铃……”
为了这个疑似数据,车小燕一晚上连追了8个电话,刨根问底,临床溯源,找到误差原因时,已是深夜。
“最后她充满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啊!咱们这是救命的项目,半点也不能马虎。’”葛胜祥感慨:“正是车主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不断改进我们的研究工作,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对给科室提供设备与耗材的供应商,车小燕也非常较真。每年底,她都会找供应商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让他们保证高质量与价格合理,绝无情面可讲。
学业上不讲情面 生活中如慈母
导师治学严谨,车小燕的学生不好当。“但当她的学生,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忆恩师,李洁说:“车主任是我们敬畏的一位老师,敬的是她正直无私、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畏的是我们平时工作做得不好挨老师批评。”
在车小燕走后,她的学生易海粟在悼念文章里写道:做了车小燕的学生,从此以后,你就要忘记懒惰;从此以后,你就别想着偷懒;从此以后,你要努力学习;从此以后,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
车小燕是一位严师,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严格,从不讲情面;她又如一位慈母,在方方面面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感受到了最真挚的关怀。
“车老师对我们的好,说都说不完。”易海粟回忆说:“她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一个餐厅和一个休息室,是担心我们做完实验后累了、饿了,让我们有地方补充营养和体力。她总说,不能让她的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实验,另一方面还担心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车小燕说要和学生一起包饺子吃,后来因为她实在太忙没有抽出时间,但仍细心地把饺子皮和饺子馅准备好放到了实验室的餐厅里。
还有一次,车小燕主动拿出自己的一万多元劳务费,交给学生专门用于购买鸡蛋、饼干等营养品补充身体……
丈夫的衣服 每一件她都亲手熨
车小燕还是慈母。电脑界面上总显示着一个北京时间,一个美国时间——儿子去大洋彼岸留学,她总会忙里偷闲地牵挂着。
“有情、有调、有爱”是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丁彦青教授对车小燕的评价。“我和她交情很深,常和她一家聚会。小燕是很爱家、热爱生活的人。她和丈夫是同学,感情一直很好,丈夫出门穿的衣服,每一件她都亲手熨。”
“每次到外地出差,她都记得给儿子带礼物,给丈夫买衣服。有时加班晚了,她会让丈夫开车来接她,我碰到过好几次。可她常常又忘记了时间,约好九点钟下楼,十点半还不见身影是常有的事,但从没听过她丈夫有怨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黄立农说。
2013年6月,车小燕被诊断为胃癌,受病魔折磨,她整个人消瘦了很多。就在她化疗期间,她还惦记自己学生的论文及找工作的问题;后来,她已插上胃管不能自食,仍努力地用微弱的声音与学生讨论着实验细节;在病危时,去看望的老师回忆说,车小燕颤抖着嘴唇自责地说:“我觉得很对不起那些学生,没能继续指导他们”,说着流下了眼泪。
“在车老师去世的前三天,我过去照顾她,她还在问我有没有用取暖器。这个取暖器正是2012年的冬天,她担心我们受冻掏钱给我们买的。”学生唐培说,“一直到最后时刻,她还在关心着我们。”
2013年12月26日,车小燕病逝,大家痛惜不已。
“她这么早就离开,太可惜了……”廖新波深感惋惜,沉痛地表示:“她是广东医生的杰出代表。这种不忘初心,以保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希望科学家们多多注意身体,不要因为太投入工作,把自己给忘却了。”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