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惠州出台多个政策保证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目前农村山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已普遍超过了当地城镇教师,部分县区还出现了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现象。
对很多农村教师来说,一边是低工资,另一边是农村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一人身兼多职,养家糊口的同时更要面对教育部门的相关考核。各种综合因素之下,很多偏远农村成为教育的盲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不完整,自然也衍生了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的现实困境。如今这一现状逐步改善,说明政府部门花了力气。
然而,数据显示,目前惠州仍有农村小学教学点301个,在校生23560人。特别是在博罗、龙门、惠东等偏远山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协调分配教育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惠州市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中提出,100%农村教学点班级将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100%农村教学点教师到城镇优质学校培训学习、100%农村教学点有城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虽然任务明确了,但关键是如何将之成为现实,并形成长效机制。
问题在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绝不只是教师待遇的均衡化,亦或单纯地将教育失衡归咎于教师待遇导致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失衡。之前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希望进城的比例高居95%,理由大多与生活环境、教学硬件、培训提升等有关。即便农村教师待遇跟上去了,如果其他配套的教育资源跟不上,农村教育质量也还是无法与城市媲美。
说到底,城乡公共教育均等化不能止于提高教师待遇。在教育均衡发展这条路上,更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职业认同感和尊严感的塑造。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升学率的落差或许只是目前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现实表现,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必须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水平。这是我们之所以期待教育部门重新审视和重视农村教育的关键。(曾金)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