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超六成孩子关心同性交往问题 专家:易现“错觉”

2014年02月25日16:12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超六成孩子关心同性交往问题 专家:易现“错觉”

  根据国际测算数据,全球同性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中国13亿人口,会有1.69亿多“同志”,与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但是结合中国国情,国内网络调查结果认为,中国同性恋人口比例在1%至10%之间,如果按“同志”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计算,那么中国有2600万同志。

  调查显示,29.8%的人在中学之前就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42%的人在中学阶段发现自己是“同志”,11.5%的人在大学阶段了解了自己的定位,9.3%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朋友,甚至还有7.4%的人是在结婚生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同性趋向。也许很多家长并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中很多人对“同性交往”问题存在疑问,如何让孩子们走出困惑,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们在一次对某示范中学做异性交流指导讲座的时候,让同学们写纸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们惊讶地发现,回收的纸条中,63%的问题是询问同性感情交往的。学生们的问题集中在“我是不是同性恋”和“同性恋是否正常”。

  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说:“随着社会对同性交往越来越宽容,很多孩子开始关注同性恋问题,他们感到新奇,有的孩子甚至会觉得很’酷’。对于敢’出柜’的,不少孩子会认为他们’与众不同’。对于同性恋,孩子们感到好奇,神秘,希望多了解,有的甚至会亲自’尝试’。”温方说,如今孩子中,同性关系密切的人并不少,很多人非常隐蔽,连家长都不知道。有的确实发生过同性性行为,但并不能给他们定性为“同志”。温方介绍说,根据前来咨询的情况,孩子们世界中的“同性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情景型

  很多时候,在学校里,同性学生在一起玩不会受到特别关注,但异性朋友在一起往往会引来非议。在环境逼迫下,跟同性孩子相处时间长了,而不接触异性朋友,容易给自己造成“同性恋”的错觉。

  案例:

  小云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和班里一个女生脾气相投,成为好朋友,平时开玩笑互称老公、老婆。有一次,这样的称呼被老师听到,班主任如临大敌,请来小云的父亲,严肃交谈。父亲回家后立即训斥了小云,并且反复强调“早恋”是决不允许发生的,是让全家丢脸的事。小云心里埋下了“女人是祸水”的念头,从此再不理睬任何女生。

  小云一路成绩优秀的升学,直到读研。研究生时期,分到同屋的舍友恰好跟他有着类似的经历,两个男生同病相怜,又正处在生理成熟期,于是发展为了“同志”。

  拿到博士学位后,小云回到家,正式向父母摊牌:我要带个同性朋友一起回来生活,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一把火把房子烧了,大家都别活。

  父亲带着小云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咨询师们帮助小云一起探讨“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在分析了小云的经历后,专家认为,虽然他确实和同性朋友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仍然不能确定小云就是“同性恋”,因为他自从小学五年级之后,就从没接触过异性,没有尝试过与异性交往。但小云表示,已经与同伴生活了这么久,无法分开。

  一年后,事情出现转机,小云想要个自己的孩子,但“孩子”这件事,在同性关系中是无法解决的。咨询师劝他尝试去接触异性,并了解自己应该负担的家庭责任。

  小云再次来到咨询中心的时候,已经与一个女孩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后代。他与妻子的关系也很好,家庭和睦。他对咨询师说,“现在我明白了,这才叫生活。”在走出“同性围城”之后,小云劝说自己此前的同伴,也去找个女朋友。

  情感依赖型

  由于在学校同性朋友相处较多,有的孩子会对同性好友产生情感依赖,甚至会相互进行性探索。但是一旦真正进入青春期,就会将情感转移到异性身上,这样的情况不属于同性恋。

  案例:

  圆圆的妈妈和佳佳的妈妈是好朋友,两个妈妈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因为年龄相仿,日子久了两个女孩也成了“闺蜜”。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到了小学高年级,年长一些的圆圆身材渐渐丰满起来,两个孩子对身体的变化感到好奇,常常背着妈妈们偷偷讨论,甚至互相抚摸。有时候两人一起在小屋里待一天,家长也不会起疑心。

  升入初中,圆圆跟同班的一个男生关系越来越密切,渐渐对佳佳疏远起来,佳佳觉得自己忽然变得很孤独,她不能接受这种“情感背叛”,有一天拿起刀威胁圆圆,让她离开男生回到自己身边。

  咨询师分析,佳佳的行为其实是出于对圆圆的情感依赖,佳佳没有圆圆发育快,圆圆正常进入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兴趣,分清了同性情感和异性情感的不同。佳佳发育得慢,还没有进入青春期,所以不能理解圆圆的行为。

  而此前两个孩子在各自身体上的探索,只是出于对性的好奇,这种情况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同性恋”。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她们的情感选择会回归异性。

  探讨型

  如今很多中学生对异性交往已经不觉得新鲜,而“同性恋”对他们来说却很神秘。一些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有人会到网上找相关的介绍资料,有人却企图在现实中找“对象”体验。而这种“似懂非懂”的冒险,往往让孩子受到伤害。

  案例:

  小骏是一名高二学生,1.83米的个头儿让他显得很出众。今年8月的一天,他在家门口的饮料店里买饮料,遇到一个身高1.86的帅哥。俩人聊得挺投机,于是互相留了电话。

  第二天晚上10点多,小骏接到了“帅哥”的电话,约他一起出去玩。因为前一天聊天的时候小骏已经感觉到那个男士的态度有点暧昧,现在又半夜约他出去,他心里有点犯嘀咕。爸爸妈妈提醒他,这么晚不要出去了,也许对方跟你不是一类人。但是小骏并没在意,对父母说:“我这么大块头的男生,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对方真是同性恋,我正好研究研究。”让他没想到的是,到达约会地点后,他面前出现了四个男子,他被几个人性侵了。

  回家后小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我是不是变成同性恋了?我以后怎么办?还能结婚吗?”

  专家介绍说,在学校里,同性学生间被迫或自愿发生性行为的并非个别现象。一般女生因为成熟较早,在初中易发生这样的情况,而男生多发生在高中阶段。这种性探索容易给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一些女生在发生情况之后常会来咨询自己是否还是处女。这种情况虽然有所谓的性行为,但通常起因只是好奇,他们在心理上并不倾向于同性关系,所以不属于同性恋。

  报复型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孩子和父母或者老师矛盾激化,积怨颇深的时候。孩子因为和长辈怄气,为了泄愤故意做让大人生气、不能接受的事情。这种报复其实也伤害了自己和同伴。

  案例:

  小于在读初二的时候跟班里一个女生关系很好,常常一起聊天,同学们渐渐把他俩当成了“一对儿”。不久老师也发现了,于是请来了家长。父母得知小于在学校“谈朋友”,大怒,打了他一顿,不许他再和女孩来往。

  这件事成为小于心里的疙瘩,从此他跟父母关系越来越不融洽。升入高中,小于跟一名男生成为好哥们儿。开始家长并没在意,但是有一天父母回家一打开门,居然看见两个男生赤身裸体一起躺在床上。

  家长慌了神儿,马上带孩子到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小于跟父母大吵“你们以前不让我跟女生玩,为什么现在我跟男生在一起也不行!”咨询师了解了小于在初中时的经历后发现,小于找“男朋友”只是为了报复父母。在咨询师的开导下,小于终于承认,自己是算好了时间,故意在父母回家的时候拉着男友上床“表演”的,就是为了“恶心恶心他们”。咨询师说:“你这样的做法,是让自己没了面子,而且,你还出卖了自己的朋友,这对他是一种伤害。”

  请尊重

  孩子自己的选择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也确实有少数人的确在情感上对同性更加认同,对于这样的孩子,专家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宽容,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不能干涉别人的选择。

  专家提醒:人在20岁之前都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不管是文化学习还是社会知识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学习。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很多探索,会有不同的体验,但不要过早给自己定性。在情感选择时,只有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贸然进行了同性关系的尝试,就把它当做一次练习,不要有太多思想负担。

  老师和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与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进行交往,给孩子提出建议。而当孩子成长起来,能够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他做出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记者 李莉)

(来源:北京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