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11日电(记者俞俭 梁建强)刚一立冬,“喜伯伯”就收到寄自江苏、广东、四川、山西的价值几千元的棉被、毛毯、羽绒服、保暖鞋,这些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给他学生的过冬衣物。
“喜伯伯”就是被人称为“三峡好老师”的湖北宜昌市土城小学教师陈发喜。从风华正茂的师范生到已知天命的老教师,陈发喜坚守乡村中小学教书,并在30年中坚持扶贫助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在平凡的岗位上传递着爱心“正能量”。
站在记者眼前的陈发喜头发花白,穿着一身天蓝色格纹西装,花100元买的,已穿了五六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因为受到几位老师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我要把这根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1983年,20岁的陈发喜成为土城乡中学一名老师。土城乡是贫困乡,有许多贫困学生。尽管月工资仅有30多元,陈发喜开始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学生。10年前调往土城小学任教后,仍坚持爱心助学。
平日里,陈发喜从微薄的工资中拨出一些钱来,为贫困学生买文具、充饭卡、添置新衣、代付医疗费。少则几角钱,多则数十元,他没有细算过为学生们花了多少钱。“我把他们当亲生孩子看待,从来不会计较花多少。”他说。
为了避免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他时常走村入户与身居偏远山村的家长交流。从黄家岭到穿心店、从落步埫到谭家岭,土城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次家访时,陈发喜发现落步埫村的李宏智辍学在家,“学杂费我来出,这学一定要上。”他对家长说。这一管就是3年,还提议学校包销他父亲烧的木炭,解决一部分生活费。李宏智初中毕业考上中专,陈发喜为他置办生活用品,买了一身新衣,送他到学校报到。李宏智现在宜昌一家公司做主管,常常回来看他。
每当月初,陈发喜就忙着为40多个贫困生饭卡充值。“存放在我这里的《贫困生统计表》,陈老师是翻看得最勤的,每个班有多少贫困孩子,他比我还清楚。”土城小学政教主任李德斌说。
2004年秋季,由于撤点并校,学校贫困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仅凭每月工资已不足以支撑他的助学梦。“捉襟见肘”的境况中,陈发喜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博客、论坛和QQ空间宣传助学倡议,向社会寻求帮助。
“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以为我是骗子。”陈发喜不得不忍受对方对其身份和动机的一遍遍质疑。“最初确实有些受不了。但我可以理解他们,他们要材料、照片和学校盖章,无非是希望自己的爱心落到实处,所以我也尽力配合。”在陈发喜的努力下,一笔接一笔的善款让一个个濒临辍学的孩子看到希望。
“小时候,看到爸爸经常给学生付学费、买衣服,感觉他对学生比对我和姐姐还好。”小女儿陈美灵说。大女儿陈燕灵告诉记者,父亲一向勤俭节约,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自己很少买衣服,一心想着省钱给学生买吃的、用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