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在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
围绕在科研经费上的腐败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在科研经费频频变成个人提款机的尴尬语境里,诸如立法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加强审计等等措施一直被提出与呼吁。实际上,尽管没有具体的立法措施,但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从国家部委到具体单位恐怕是数不胜数,科研经费审计也从来不曾间断与减弱,但何以寄生在科研经费上的硕鼠如此众多?
2012年,《学习时报》曾经刊文指出,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上,存在诸多矛盾,如科研经费过度集中、科研成为政绩项目、竞争性经费过高和保障性经费过低、行政主导强势于学术主导、人力成本与物力成本的矛盾等。事实上,正是如此众多的矛盾存在,才导致科研经费变成众多单位和个人觊觎的唐僧肉,不惜人力物力去竞争,加之后期管理的松懈,特别是科研经费成为个别行政主导者的小金库,科研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才一再发生。
换句话说,不改变当前的科研经费竞争与使用方式,科研经费中的硕鼠恐怕就难绝迹。毕竟,在科研投入与产出问题上,至今都难有科学和权威的评级方式。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科研经费之所以能频频用于购车盖房、购买办公家具甚至个人费用支出,正是科研经费使用中去学术化的表现之一。当学术研究不再成为学术研究的唯一用途后,行政干预、个人贪婪、私挪占用便也不足为怪。
事实上,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中“见物不见人”,经费的90%左右,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只有10%左右用于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劳务成本太低。这样一来,因为科研中的人力费用被忽视,那些购车盖房、购买办公家具等挤占挪用的现象才变得普遍。试想,如果在科研经费中明确人力成本的费用,那些搞科研的专家可以从科研经费中获得一定的报酬,如此一来,刻意去消费科研经费的现象恐也会减少。
必须承认,现行的科研经费机制在配置资源的时候,既不公平,也很低效。隐匿在科研经费机制中的众多矛盾,同样是导致目前腐败黑洞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督固然重要,但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机制,让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真正使“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科研经费被腐败鲸吞。(邓为)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