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春季学期推出7门共享课程,本学期开始复旦大学《人类与核科技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急救与自救技能》、同济大学《珠宝鉴赏》等14门共享课程在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上线开课。北京大学新增3门课程近日登录Cousera,至此北大已有10门课程登录国际“慕课”平台。
混合式教学效果佳
中国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俗称“慕课”)长三角论坛日前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国内80所高校800余名教师参会。与会嘉宾提出,“慕课”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为教育资源均衡方面做出有益尝试,而将其作为辅助工具、与线下实体课堂面授讨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更具生命力。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高松教授同时透露:北大将尝试将“慕课”作为大学先修课程向中学生开放,并以此探索自主招生新评价机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校试水“慕课”,与国际平台强调的自由和自学相比,国内学生是否已经适应在线课堂带来的教学变革?高松表示,北大校内正有不少老师积极探索“慕课”带来的教学变革,今年登录EDx和Cousera的课程(EDx与Coursera为两大世界顶尖高校牵头创立的免费大型国际公开在线课程平台),涉及多个领域,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学生注册本月刚刚上线的课程,其中一门《生物信息学》有5000人同时注册选修。
中学生有望上“慕课”
在探索在线课程服务社会、辐射联盟院校的同时,北大正研究将“慕课”作为大学先修课程向中学开放,并以此作为自主招生资质的评价之一。“目前,我们采用培训中学教师的方式教授5门先修课程,考虑不妨通过‘慕课’平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直接选修例如《大学化学》这样的北大‘慕课’。”至于在线学习带来的效果和诚信问题,高松表示可以通过考试统一、中学监督等方式解决。
课程共享均衡资源
对于更多的高校学子,“慕课”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挑战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对此,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主任、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慕课”式教学带来的理念和技术将促进高校内部开展教学改革,但单纯将课程搬到网上,并不能解决主动学习的问题。黄钢认为,线上学习+线下讨论的模式,更适合目前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社会越来越虚拟化、真实交流越来越少的环境中,面对面交流仍然非常重要”。
沪上高校课程共享,为国内高校探索“慕课”带来借鉴意义,论坛上,不少内地高校表示愿意积极参与东西部联盟的“慕课”实践。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愿意加入长三角课程共享,并为更多高校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帮助均衡教育资源,整体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