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理性选专业,先晒晒各学院的“家底”
上海大学2012级的4400多名学生刚刚完成专业分流,收到了各学院的录取通知。
专业分流,是上海大学实施的大类招生政策的“孪生”制度。上大录取的新生在大一阶段没有专业身份,先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科大类中(人文社科类、经管类、理工类)接受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高考成绩以及大一成绩排位等,填报具体的专业志愿,学校再根据新生填报的志愿分流。
放开学校的专业让学生自己选,会不会出现“热门挤爆头、冷门没人去”的尴尬?每年少数毕业生到就业时总会感叹,当初选错了专业。他们的“遗憾”能否传递给后届学生作为选专业时的参考?学校专业的冷热其实一直在切换,某个具体专业的办学质量如何,更是外人难以准确评价的。但这些信息又该如何及时传达给学生?
今年对大一学生做专业分流前,上海大学披露了一系列和近年该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让数据说话,帮着学生选专业。
上大2012级学生王修文,在本次专业分流时被土木系录取了。其实,在理工类读大一的王修文,最初的想法是填报通信专业。他告诉记者,后来之所以改了志愿,原因之一就是从学校内网上了解到了一些“内幕”。
王修文仔细比对了土木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签约单位以及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等数据信息,分析几张图表后,他果断地修改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王修文的室友,在这次专业分流时更是填了一个让同伴们惊讶的“大冷门”:冶金专业。冶金专业过去一直是学校的“调剂大户”,因为按照传统的报考方式,高中生多对冶金缺乏了解,填第一志愿者寥寥。而王修文的室友之所以填报冶金,也是因为看了数据:冶金专业听名字“冷”,就业可不冷,不少毕业生都去了像宝钢这样的大型国企。
随着一系列就业数据的公开,各个院系出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
部分院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次专业分流中,少数往年受追捧的学院开始遇冷。比如英语专业,今年招到的学生只是计划招生数的一半;理工类中和化工相关的专业,招生缺额数也较大。
上海大学一位文科资深教授说,向全校学生公开所谓的院系“内部数据”有一个好处:学院办学再想“打闷包”就难了。“学校的个别专业可能已不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人出路难寻,这类信息过去只有院系少部分老师掌握,因为谁都不愿意拿家丑示人,院系内部也缺乏教改的动力。”而今,由于学校主动向学生晒各个学院的“家底”,无意中增加了院系之间在办学质量上的竞争,一些人才培养质量不如人意的院系自然会面临生源危机。这些院系的“出路”也变得简单:要么萎缩、要么转型。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介绍,在专业分流前提供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来自用人市场各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客观上增加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科学性。“以往学生选专业,不是听家长的,就是听师兄师姐或者老师的。但就业市场的风向标和各个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谁能准确说出来呢?”随着一系列就业数据的公开,学生们得到了更多实惠。
据悉,上大2012级学生专业分流后,第一志愿满足率达到59.3%,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85.7%——这两个数字都大大高于传统高校先填专业后录取的志愿满足率。新生中,前六志愿都未满足继续被调剂专业的学生,比例低于5.5%,而在普通高校,调剂专业平均率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