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高考作文点评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高考已过,高考作文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从全国18套作文题看,17套材料作文,1套半命题作文,形式太单一,足见出题者心有灵犀。综观,有以下特点:
1、作文题注重文化底蕴,诗歌、名言、文化名人直接进入材料的有好几个,北京卷的莫言(暗),山东卷的莫言(明),安徽卷萧伯纳的名言,福建卷顾城的诗歌《忧天》(暗),浙江卷的三句名言。
2、注重对个人修养的反思。新课标1卷的勇气,上海卷“更重要的”,四川的“平衡”,江苏的“善”,湖南的“付出”,福建的“扎根”,广东的“感恩”,山东的“改错”,重庆的“改变”,湖北的“善与用”,浙江的“童心”,广西的“善”。此外,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天津卷的“求知”也含有个人修养的成分。
3、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展望将来生活。比如北京的“手机”,江西的“周树人”,是学生身边的东西;重庆的“豆腐”,课标1的“经验与勇气”更为学生的未来磨剑。
4、注重思辨性。北京的“科技双刃剑”,课标1卷的“经验与勇气”,安徽卷的“现实和梦想”,四川卷的“平衡”,福建卷的“飞翔与扎根”,辽宁卷的“珍珠与沙子“,广东卷的“施与受”等,作文时都要注意两方面的思辨性。
5、文体限制明显。湖南、福建、江西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是“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当然,今年的高考作文也有些瑕疵:
1、词语意思难理解。四川卷“平衡的生活”,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江西卷的“周树人”等,意思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难以把握。
2、个别题目的要求限制太死。比如江西卷。“对上述学习的怕与不怕”,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有的材料不一定科学,比如江苏卷的“蝴蝶”真的会自觉飞向更深的山洞吗?有的材料审题难以明确,比如湖南卷的两则材料,从一则材料入手立意算不算偏题呢?下面是从学生的角度对18套高考作文题的审题进行的点评。
九、 湖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点评: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劳动最美丽;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一、审立意。
综上,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孩子为了陪父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才感觉幸福。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从材料二 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样立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的。
二、审文体。
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写论文将两方面结合倒是容易,写记叙文该怎么做呢?不如说,叙述自己为某次比赛付出了特别多的汗水,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其中理解了家人的爱。像这样的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来源:冠华作文网
相关专题 |
· 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