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群体 2
省内外市户籍考生
异地中考只优惠随迁子女
而在这个庞大的集体中,除了小孟这类非广东户籍的借读生,还有更大一批拥有潮汕、佛山等非广州户籍的省内生源。对于后者,异地高考的出台没有为其带来利好,但异地中考和取消择校的连锁反应则对他们影响巨大。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父母没有在广州工作的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来自佛山的初二学生郑磊(化名)就属于这一类。
同样是冲着可以择校读广州的公办高中,成绩优异的郑磊独自来到了广州,就读于省实天河附中。明年将升读初三,按照小郑现在的成绩排名,很有机会能考上广铁一中、培正中学等提前批名校。
然而,假如明年取消择校,即便放开了异地中考,郑磊也与这些公办高中无缘,原因是不满足“监护人在穗拥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这条“红线”。
“取消择校不能急刹车!”与家长多次协商后,广州市教育局最终初拟了一个过渡政策:“考虑到政策的衔接,我们基本主张给予两年过渡,允许现在读初一、初二的这批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报读公办学校,而且不需交择校费。”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日前表示,这只是教育局的初步主张,过渡政策还需细化,并上报审批后敲定。
免费报考所有公办高中,这对于“郑磊们”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倘若对这两届的异地借读生放开招生,公办高中的分数很有可能提高。”郑妈妈喜忧参半。
■追问
1 异地借读生读公校变简单?
“实施取消择校的过渡政策后,广州明后年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很有可能会走低。”
事实上,本地家长面对这些新政策的心情更为复杂。张利的女儿将在两年后中考,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他预言,实施取消择校的过渡政策后,广州明后年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很有可能会走低。
张利分析,以往异地借读生只能通过择校途径进入公办学校,而近几年择校分高于公办分的“倒挂”现象十分常见,外地户籍的学生想考入公办学校难度不小。“因此,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而言,能考上择校线进入公校的毕竟是少数,更多考不上的进入了民办高中。”
张利的话确实有据可循,从去年广州中考的报考数据来看,2012年全市有非广州户籍的考生23664人,但这批异地借读生通过公办择校(含自筹经费班)录取的只有5526人,仅占总人数的四成多。
“假如取消择校又不设分数和收费门槛,这两万多的异地借读生都会报考公办学校,这样一来,恐怕会有一批原本考不上择校的借读生能进入公办高中,从而挤占了部分本地学生的学位。”张利很担忧。
2 过渡政策是否应全盘放开?
“教育部门在设定过渡政策的同时仍应为每类普通高中设置招收非本地户籍生源的比例上限,在保证这两届异地借读生能在穗报读公办高中的同时,也对本地学生的学位给予优先保障。”
“从长远来看,广州放开异地中高考后,将会有更多外来务工人员为了儿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大量涌入城市,中考的激烈程度或许还将加剧。”多位业内专家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在坊间,“考高中难过考大学”的说法亦由来已久。
就今年的录取率来看,全市中考考生总数有114173人,普通高中计划虽比去年增加619人,但总计划只有61951个。换句话说,只有一半多的考生能上高中;而能考上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近年来都是保持在5选1的录取率。
不过,也有重点高中的校长提醒,异地择校生的学业水平如何还是未知数,“人虽多了,但不一定都能考上好高中。”因此,社会不应单纯从数量的增多来判断录取率的变化。
卓越教育副总裁、中考专家周贵建议,教育部门应先对取消择校后的影响人数以及符合“异地中考”条件的人数作一个测算,将往年的择校计划数全部放到公办公费计划中去。
也有专家认为,为了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兼顾公平,教育部门在设定过渡政策的同时仍应为每类普通高中设置招收非本地户籍生源的比例上限,在保证这两届异地借读生能在穗报读公办高中的同时,也对本地学生的学位给予优先保障。记者 毕嘉琪 实习生 莹鑫 四方 吴师 吴笛
(来源:南方日报)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