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2012高考报道_人民网教育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张艺执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一、高校可否转专业的“门道”
(一)想转专业的八种情况
古代先贤说得好,考生和家长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将高校可否转专业作为统筹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与环节来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想将高校可否转专业完全考虑清楚、充分加以利用也是不那么简单的,而是大有“门道”的。
这是因为,考生进入大学后希望转专业的无非就是两种情形:一种是的转专业,即做到了,甚至是转专业比例很高或者是比较高的学校;另一种是的转专业,即凡事无预,很可能选择报考的是不能转专业的学校,此时就后悔莫及、欲哭无泪。
1.具体来分析,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高考填报志愿由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构成,虽然填报院校志愿很难,但填报专业志愿更难。因此,有一定志愿填报技巧的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但由于专业的变化比学校的变化更大、更复杂,更难于把握,故而许多考生和家长为了。(详见本书第十章)这样一来,有些考生虽然“大门”进对了,但是对“小门”是不满意的。这就埋下了转专业的“种子”。
其二,由于现行的招生环境与惯例是,招生的高校一般只是在当地的招生专业多(即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均有招生计划)、人数也多;在外地则是招生专业少(即学校所开设的许多专业均无招生计划)、人数也少。这就造成了许多高考考分尚可,但苦于理想的学校,其心仪的专业无招生计划,无奈之下,在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后,决定。
其三,有些考生考分不是特别理想,但却“预上”了名校遭遇“小年”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先“拣便宜、闯进去”,以后再转专业。其四,有些考生考分不是特别理想,但又特别想上比较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2.转专业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近两年,教育部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公平、公正,有效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满意度的有效措施,大力推行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改革试点。为了与之配合,也为了网络优质生源,提高招生质量,有些名牌高校便纷纷打出了“投档不退档”和“可转专业”两张“牌”。这样一来,许多考生为了规避比排序志愿还要大的退档风险,便纷纷填报服从专业调剂。这无疑“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无准备的转专业“大军”。
其二,有许多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能对自己(或子女)的兴趣、爱好、志向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选择时有一些随意性,考生在考上大学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兴趣所在,所以想转专业。其三,有些考生在大学录取时,被确定到了自己所填报的非第一志愿专业,可入学后发现。其四,通过在大学的学习,知道了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在。
不论有也罢;不管是在填报志愿时已考虑转专业,还是在上学以后再想转专业,都有必要完全了解高校可否转专业的那些“门道”。
(二)关于转专业的几个名词界定
那高校可否转专业究竟有哪些“门道”呢?在具体介绍之前,为了行文的方便以及文字的简洁,先将几个名词作以下的界定。
1.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者属于特殊学生:(1)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专业学习者;(2)经学校审核并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2.什么是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这里“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专业分流需要”基本是冠冕堂皇之词,实际上大多是:(1)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因为开始时就不具备开办条件,继续开办下去难以为继,只有“收场”;(2)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本上没有社会需求,如对学生负责就不能再开办下去,于是学校比较明智的“收场”;(3)由于专业停招,致使原休学期满的复学学生及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的新生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3.如对此有以下规定:“经学校确认学生确有专长,例如:发表相应专业方面的论文、著作、作品,或在省级以上相近学科竞赛中获奖,或提供确凿证明证实转到相应专业后能更好地发挥其专长的。”再如对此有以下规定:“经学校认定,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确有专长指:(1)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过与拟转入专业相关的论文或著作,或拥有与拟转入专业相关的发明、创造。(2)参加过拟转入专业相关的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并获二等奖以上者。(3)有其他能证实申请者转到拟转入专业能进一步发挥特长的事实材料。”还如规定:“有省级以上机构、报刊等评定、登载的学术科研成果、文章等,反映学生确有专长,本人书面申请,由所在学院推荐,教务处认定,并经转入学院考核证实,转入该学院(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以及规定:“专长指应具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相关专业论文或者获得省级及以上相关专业一等奖证明”等。需要知道的是关于的学校认定,各个学校是有所不同的、有所区别的。是只要发表相应专业方面的论文、著作、作品就可,不管是第几作者,不管是什么级别的机构。则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过与拟转入专业相关的论文或著作,但不管是什么级别的机构。则规定必须是在省级以上机构、报刊等评定、登载的学术科研成果、文章等。
相关专题 |
· 2012高考报道_人民网教育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2011招生计划及简章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