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碗”一族:牺牲事业换编制为求生活稳定【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考碗”一族:牺牲事业换编制为求生活稳定【2】

2012年12月03日10: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观点链接

  旧的体制惰性造成年轻人对“编制”趋之若鹜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编制的追逐反映了当下年轻人重“铁饭碗”轻“创业”的“计划经济心态”,或者说是“他人导向”心态。和我2000年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相比,在“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的选择上,当下年轻人有某种程度的退步。当下年轻人的编制情节不但源于害怕竞争,渴望寻求一个无后顾之忧的避风港,还源于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心理,这和家庭教育和整体的社会惰性有关。

  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显失公平、保障乏力情况,目前我国城镇劳动力社会保障覆盖率还很低下,再加上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年轻人对发展空间以及未来保障的预期也开始下降。体制内的种种好处自然对年轻人就业具有极大诱惑力。建议年轻人还是要以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为重。事业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长期因素。得益于国家所实行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前,从一些单位实行的政策看,编内编外人员差别会越来越小,随着相关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编内”和“编外”的区别将不复存在,附着在“编制”上的“光环”终将褪色。

  年轻人莫要着急躲进体制内

  王树彤(敦煌网创始人、CEO):如今,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家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体制,考公务员,进国企、事业单位。“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看上去很美的现实或者预期,正在指引一代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回流,争做“公家的人”。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倒退。多年前被抛弃的陈旧观念,如今又被捡了回来。

  其实比体制更具毒性的,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的认识。我们早已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一个开放的、不可能逆转、不可能走回头路的时代。考公务员,进国企、事业单位,或许更多的是给大家对安定生活的想象,走上一条貌似稳定的人生道路。然而,像当年的“40”、“50”人员从没想过在国企工作会下岗一样,所谓的“稳定”其实是不可预测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已箭在弦上。目前臃肿的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在10年后就会出现大量的下岗潮。特别是,逐渐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精简机构,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也正在向企业改制。缺乏商业社会的生存技能,加之长期形成的国有单位固有的处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会让如今在体制内的大多数年轻人很难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从头再来”。

  已有智者给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生涯算过一笔账:中国公务员689万,起步22岁+试用1年+科员3年+副科3年+正科7年+正处11年=47岁,大多一辈子只能到正科。假如在衙门里待几十年,才混到正科级,碰到精兵简政的风潮,你可怎么办?若干年后价值回归时,今天这些期待旱涝保收、向体制要一生安全的年轻人,明天多半会成为最悲催的一族。

  笔者认为,年轻人的付出,只要努力,配合一定的眼光,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来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我们要看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跨度,只要尚未走完一生,人都不能过早给自己结账,计算这辈子是赚了,还是赔了。(韩柳洁)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林露、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