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为虐童个案把幼儿教师妖魔化--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不能因为虐童个案把幼儿教师妖魔化

2012年11月20日06: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10月,幼师虐童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教育新闻。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接连发生了3起幼师虐童事件,震惊全国。但这几起事件毕竟是个案,不应变成对幼儿教师整体的恐惧。

  据媒体报道,济南的幼儿园里,老师在孩子身上发现了家长放的窃听器;有的家长一天到幼儿园附近转5次,偷偷观察孩子在园情况;以前没有监控设施的幼儿园,家长强烈要求安装摄像头;有摄像头的幼儿园,监控室里挤满了家长。

  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在家长中普遍存在。我听闻,最近一些不少幼儿家长,每天都想方设法从孩子嘴里套话,探听老师是否责骂、惩罚孩子;有的家长哄着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自己扮演小朋友,让孩子扮演老师,观察揣测老师的日常行为。

  家长的心态非常正常。把年幼的孩子送到陌生的环境,由陌生的人去照料,这就已经让父母够不放心的了。更何况,这些年受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条件制约,政府投入欠账太多,致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乱象丛生,媒体上关于幼教的负面报道不断。譬如,逢年过节要送礼打点幼儿园老师,否则孩子就要受冷眼;幼儿园克扣伙食费,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幼儿园老师不负责任把孩子遗漏在校车里,孩子活活被闷死。这些案例无不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令焦虑情绪蔓延。

  学前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家长对幼教不信任的根源,要想彻底消除幼教的信任危机,首先行动的应该是政府和幼教工作者自身。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警惕一点,媒体上连续集中报道幼儿教育的负面新闻,以及过分炒作渲染幼儿教师的负面形象,可能会把整个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妖魔化。

  事实上,在有关虐童案的报道和评论中,已经有了妖魔化幼儿教师的倾向。某电视台一档节目的标题就叫“幼师=魔鬼,谁导演了虐童恐怖片?”。各方评论中也不乏“幼儿教师为何成魔鬼”这样的字眼。在网络上,把幼儿教师比作魔鬼、禽兽的帖子也比比皆是。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些媒体报道总是热衷于选择有冲突、有矛盾的极端事件,因此,即便是客观报道,媒介现实也不能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目前幼儿教育问题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整个行业,不能因为少数教师的恶行就否定一个群体。毫无疑问,90%以上的幼儿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在为可爱的孩子们奉献着爱心和耐心。如果所有幼儿教师真的都像魔鬼一般,那全国的幼儿园早就都关门大吉了。

  不断妖魔化幼儿教师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只会进一步加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危机,无益于幼教环境的改善。

  试想,如果家长都对幼儿教师持不信任态度,那势必会导致两个可能:一是家长想方设法讨好老师,给老师送礼、办事,以求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长此以往,只会让幼教行业风气更差,家长内心也会更鄙视老师;二是家长以仇视的态度对待老师,动辄指责、怒骂。就在前两天,在一家幼儿园,我亲眼目睹一个老人接孙女时因为一件小事就对一位年轻教师大发雷霆,嘴里骂骂咧咧,可实际上,那个老师并未做错什么。目前,因为待遇低等原因,幼教职业本来就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如果再不断被妖魔化,社会声望降低,这个行业就更没有吸引力了。

  因此,对于幼教行业存在的问题,媒体可以报道可以批评但不要过度炒作和渲染,别让幼教从业者和家长们都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

  同时,家长们也不必太过焦虑,大可以把心放宽点。上幼儿园是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他学会自理,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这里他会感受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挫折的滋味。在这里,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会遭受老师的批评与惩罚。这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也是成长的代价,只要老师批评和惩罚的目的明确,手段合理,家长就不要干涉。

  另外,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会学舌”了,能够向父母讲述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只要父母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用心和孩子沟通交流,很快就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是否快乐,老师是否负责敬业并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因此,家长们与其忧心忡忡,一天去幼儿园几次或者总盯着监控录像,还不如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以此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博、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