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孙女叶小沫称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叶圣陶孙女叶小沫称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2012年11月16日16:03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朗读一不留神就被挤掉

“现在学生时间太宝贵,所以早上一到校就开始上课,已经挤不出早读的时间了。”

“有空老师就会让孩子多做点题,跟朗读比起来,做题对考试帮助更大。”

“冬天早上太冷,都希望孩子能多睡会儿,晚点出家门儿,现在教委规定了8点到校,很多学校也推迟了开门时间,就没有时间早读了。”

……

不少家长反映,尽管大部分中小学都设置了早读课,但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们早上大声朗读的时间一不留神就会被挤掉。同时,电子读物的兴起,也在改变着他们的阅读习惯。

朗读与默看效果大不同

“现在很多孩子看书都是跳跃性地读,只看个大概意思。但这样的阅读往往损失很多‘养分’”。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用爷爷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也不随便对付,这样才能够达到透彻的理解。

叶小沫回忆说,爷爷看书总是反复读,很多书都读了很多遍。叶圣陶先生提倡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他给孩子们写的作品也都是朗朗上口,适合朗读的。

“带着感情朗读、站在不同角色角度朗读,更可以理解不同人的处境。”叶小沫女士说,“例如童话,就很适合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比‘默读’更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只有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才能读得精彩,才能真正懂得角色的心理。”

叶小沫认为,散文也适合朗读,读出来的感觉与默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朗读让读者更能感受文章的美好和作者的感情。对于欣赏和理解都有帮助。

诗歌是最适合诵读的。叶小沫说自己读诗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比如毛主席诗词:“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大声读出来,才能感受到那种气势。“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朗读,但可以朗读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有很多益处。”

中小学生比试听说读写

本周末,“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将在北京启动,本届大赛正式冠名“叶圣陶杯”。因为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重视“写”,而忽视了“听”、“说”、“读”,所以他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

“听说读写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淑敏认为,朗读是提高口才的基础。不管是演讲、辩论还是做主持人、评论员,所有的“说”都需要有自信、口齿伶俐,而朗读是达到这些目标的第一步。王淑敏认识的一位教口才课的老师,小时候是个“结巴”,但上小学之后,他喜欢上了朗读,从不怕读得不好被人笑话。正是通过长期的朗读,这个结巴的孩子最终成为“口才”教师。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多次担任评委的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了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李莉)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林露)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