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成果轉化進入全國高校第一方陣

近日,鬆花江水漾開漣漪,一艘“綠色方舟”劃破晨霧,船尾不見黑煙熏染。這艘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哈工程”)與哈電集團聯合攻關研發的國內首條寒地電推綠色智能內河船“領航之星”,搭載零碳排放船舶動力系統,讓黑龍江航運提前邁入“零碳時代”。
在《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4》中,哈工程以卓越表現躍居全國高校第一方陣。近年來,該校不斷優化轉化機制,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搭建對接平台,為科研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需求牽引+聯合攻關”鍛造產學研深度融合樣本
在哈工程成果轉化中心,記者看到一張特殊的“需求地圖”:密密麻麻的磁釘標注著全國20余家船舶企業的技術痛點。
“我們改變過去‘先研發再找買家’的模式,而是與企業聯合成立研究中心、研究院,攜手攻關技術難題。”哈工程成果轉化中心主任任喜峰拿出一份“三題合一”培養方案,企業技術骨干與高校導師共同制定課題,把論文寫在生產線上。學校與大院大所大企設立聯合基金,牽引140余名教師“沉浸式”入企挂職,累計為龍江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超300項。
在距離學校30公裡的哈爾濱電氣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該公司艦船動力研究所所長助理、高級工程師趙雲凱正在調試系統參數,通過電池自適應保護及先進的能量管理技術,突破高寒地區電池源動力效能低、續航能力差等技術難點。“哈工程動力學院的楊曉濤教授團隊駐場辦公,把實驗室研發技術直接嫁接到我們的生產參數上。”趙雲凱指著控制界面上跳動的數據流說,“這種無縫對接讓研發周期縮短了40%。”
在農機制造領域,“需求牽引”模式同樣結出碩果。哈工程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偉教授團隊正對一台安裝了雷達測速裝置的播種機進行效果測試,新裝置可感知多維地形,提升播種機在復雜地形農田作業時的均勻性和精准度,滿足農業作業需求。
“生態圈+資本引擎”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沿哈爾濱地鐵1號線向南延伸,“環哈工程創新創業生態圈”正在崛起。在龍江中小企業快響中心,記者看到智能農機、海洋裝備等六大領域的成果展示數據流動,辦事大廳不時接到企業需求對接的電話詢問。
“這裡就像科技成果的‘超市’,企業可以像選購商品一樣,挑選技術。”哈工程國家大學科技園總經理王發銀介紹,該中心組建了黑龍江省普惠專利池,首批637項專利完成入池並面向全省中小微企業實施開放許可。
資本助力正在成為轉化的關鍵推手。哈工程聯合龍江新產投、哈創投、哈城投等多家投資機構,深入挖掘可轉項目,投早、投小,多項“硬科技”已成為助力經濟發展的“硬實力”。生態圈內,由哈工程與哈創投、哈爾濱道外區政府、紅旗城集團共同組建的“環哈爾濱工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還將建設集概念驗証、小試初試、科創服務、產教融合於一體的特色科創服務綜合體。
這種機制創新催生了“四個一批”的裂變效應:做大校友企業“頭部矩陣”,就地轉化“關鍵成果”,挖掘儲備“青苗種庫”,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鳳還舊巢”。今年,哈工程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預計突破1億元,較3年前增長10倍。
從鬆花江上的“領航之星”到三江平原的智能農機,從深海傳感器到糧食分選系統,哈工程正以“需求牽引”為錨、“資本引擎”為帆,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大潮中駛向深藍。正如哈工程校長宋迎東所言:“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裡’,科技成果隻有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與戰斗力,才能真正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我們要讓實驗室裡的每個創新火花,都能在產業沃土中燃成燎原之勢。”(記者 朱 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