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振興”值得期盼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負責人在“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中提出“將深入實施‘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優化學校布局、加強師資配備,吸引和培養優秀教師到縣中,使縣中更好地服務鄉村學生”,引發熱烈反響。
一個經常被提到的數據是,全國近60%的高中生就讀於縣級中學,但是重點高校裡,縣中背景的學生比例則遠低於此。縣中辦得好不好,不僅關系成千上萬學子的成長成才,也影響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探索完善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健全縣中發展提升保障機制,整體提升縣中辦學水平,促進縣中與城區普通高中協調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在這樣的實踐探索和經驗成果之下,即將實施的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肩負著教育強國建設的重托,呼應著人民群眾關切的重點,值得我們更多的希冀與期待。相對於優化布局和資源配置、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治理能力等方法路徑,我們要振興什麼樣的縣中,可能是振興行動計劃的首要問題。
我們所要振興的縣中,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縣中。對於國家而言,既優先支持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縣中發展,也重視部分東部省份同樣存在的縣中發展不均衡問題。對於一省或者一縣而言,既支持原有的重點高中繼續辦好並發揮示范作用,又辦好省內和縣內其他高中,不讓任何一家高中掉隊。就一個學校來說,不是隻關注部分所謂的“尖子生”,而是給予每個人足夠的關注和投入,讓每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條件和機會。湖南還推動縣中教育數字化轉型,實現“網絡到校”“終端到校”兩個100%覆蓋,以科技化手段促進教育公平。
我們所要振興的縣中,是“分類多元有特色”的縣中。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度發展,人才需求逐漸多元,高校分類發展要求已經顯現。對於縣中而言,也應該提早應對,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改變唯分數論,從原有的分層發展向分類發展轉變,積極發展建設一批在科技、人文、體育、美育、信息技術以及工程等方面有特色的高中,鼓勵縣中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發揮本地優勢,形成科技、人文、藝術等特色,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讓縣域高中形成互補共進、各有擅長的良性生態。
我們所要振興的縣中,是可持續發展的縣中。縣中說到底是縣域社會和文化教育生態中“長”出來的,既要善於借用外力,輸入資源,更要強練內功,變“輸血”為“造血”。例如,浙江省通過“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組織優質高中與縣中結對幫扶,確保每所薄弱縣中至少與一所優質高中結對,提升縣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要走內涵化發展道路,從課堂教學變革、學校治理升級、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文化塑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等多方面多角度推進,以更好的制度、更好的師資、更好的文化引領學校乃至縣域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
縣中振興行動須牢牢把握“以人為本”,以人才的眼光看待師生,以教育的規律治理學校,以科技的視角前瞻未來,以縣中高質量發展為縣域振興和強國建設筑牢智力基石。
(作者:羅容海,系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