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新生代愛上新國潮(僑界關注)

![]() |
圖為一名年輕華人在澳大利亞悉尼體驗圍爐煮茶。 |
![]() |
圖為德國民眾與一群身著漢服的年輕華僑華人合影。 |
![]() |
圖為劉銘揚在英國約克華僑華人春晚上演唱歌曲《悟空·皮囊》。 |
著一襲漢服,體會東方古韻之美﹔圍坐爐火畔,品味茶香四溢的風雅﹔進入《黑神話:悟空》的游戲世界,化身“悟空”,一路攻關克難,感受中國傳統神話的無盡想象力……如今,融入國潮元素的服飾、飲食以及休閑娛樂活動在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群體中日漸流行。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潮流碰撞迸發的火花,對擁有中西文化背景的華僑華人新生代釋放出巨大吸引力,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近日,來自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的多名90后、00后華僑華人與本報記者分享了他們與新國潮的美好相遇。
喝新中式茶飲——
將露營與喝茶結合的圍爐煮茶,成為一種休閑和社交方式
三五好友圍爐而坐,煮上一壺清茶,搭配兩三碟中式的堅果、糕點或是西式的火腿、奶酪,在茶香裊裊中靜享一份悠然自得的時光——在澳大利亞悉尼,圍爐煮茶成為95后男孩余翀宇新近鐘愛的休閑活動之一。
“這兩年,圍爐煮茶在中國火了起來,這陣風也‘吹’到了澳大利亞。”余翀宇說,澳大利亞本就盛行露營文化,中國茶文化在當地也很普及,能將露營與喝茶結合的圍爐煮茶自然受到人們尤其是華僑華人的歡迎。
過去,說到喝茶,人們往往覺得這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在情況大不相同,茶葉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舌尖之愛。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中也有許多“茶客”,余翀宇就是其中之一。
“無論走到哪裡,我的‘中國胃’總是不會改變。”余翀宇笑言,盡管已在海外生活10年,但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咖啡不是必需品,茶卻不可或缺。“小時候,家裡的長輩經常泡茶,我就跟著一起喝。來澳大利亞后,我也習慣在家中存一些茶葉,不然就覺得少了些什麼。”
隨著圍爐煮茶在澳大利亞華僑華人群體中日漸流行,余翀宇和身邊的小伙伴們紛紛“種草”了這種愜意、鬆弛的新中式飲茶體驗。“對我們來說,圍爐煮茶不僅是一種休閑娛樂,更是一種社交方式。我們中的不少人最初都是隻身來海外學習、生活,大家因茶而聚,圍著暖烘烘的爐火,一邊品茶,一邊閑談,很放鬆,也很溫暖,就像家的感覺。”余翀宇說。
在海外生活久了,余翀宇在茶中喝出了更多“滋味”,不僅有一份故鄉記憶,更有一份文化自信。“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這些年,每次在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節等場合與當地朋友交流中國的茶道與茶文化,聊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我都特別自豪,也希望將中國好茶分享給更多國際友人。”余翀宇說。
如今,古老悠久的中國茶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以更年輕、更創新的姿態成功“出海”。“近兩年,在澳大利亞走紅的不僅有圍爐煮茶這樣的新中式飲茶體驗,還有霸王茶姬、喜茶等新中式國風茶飲品牌。這些新中式茶飲往往採用原葉真茶,並在設計中將國風元素與時尚感巧妙結合,‘圈粉’許多年輕消費者。”余翀宇說。
談及新國潮何以贏得華僑華人新生代的青睞,余翀宇結合自己多年來參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經歷認為,這既源自華僑華人新生代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也因為各類國潮IP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深度融合,讓中華文化展現出全新魅力。
著一襲漢服——
領略存續在中華文化根脈中的東方美學
3月下旬,在德國西部城市伍珀塔爾舉行的中國原創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觀影儀式上,一群身著漢服的華僑華人青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作為活動的翻譯,21歲的嘉琪特意穿上心愛的馬面裙,並用紅色絲帶扎起哪吒同款雙丸子發髻,顯得俏皮靈動。
在嘉琪的記憶裡,小時候,每到重要的節日或活動,媽媽都會給她和妹妹穿上旗袍。近些年,“漢服熱”興起,她們有了更多選擇。“這兩年,我和妹妹回中國時,特意買了幾套好看的漢服帶到德國。”嘉琪說,受媽媽的影響,每逢重要場合穿漢服成為她和妹妹的一種儀式感。尤其是長大后,姐妹倆的中文水平不斷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與日俱增,漢服在她們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服裝形式,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當我穿著漢服,向德國朋友介紹服裝細節處蘊含的文化意義,心中都會涌起一股自豪感。”嘉琪說。
如今,在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中,像嘉琪這樣的漢服愛好者數不勝數。
在距離伍珀塔爾不遠的法蘭克福,95后女孩李素創辦了一家素心晴華服文化傳承館,裡面陳列著近500件精美漢服,是她多年來陸續收集的“心頭好”。李素一直對漢服情有獨鐘。出國生活9年多來,她延續著這份愛好,並在近兩年結識了越來越多興趣相投的小伙伴。如今,她擔任社長的素心晴漢服社已擁有200多名成員。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是存續在中華文化根脈裡的一種審美。”李素說,向海外其他族裔展示漢服之美,是她長久以來的心願。為此,她和小伙伴們多次身著漢服參加德國多地的狂歡節等重要節慶活動,她的華服文化傳承館也向大眾免費開放,有需要或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來這裡借穿漢服。
“如今,漢服文化已經走出小眾圈層,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的大眾文化。”李素說,許多德國朋友在領略漢服之美后,向她由衷贊嘆東方美學的文化底蘊與獨特魅力,不少歐洲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中也開始出現新中式元素,這都令她欣喜又驕傲。
在美國紐約,同樣有一群漢服文化的忠實粉絲。“今年是我們漢服社成立的第11個年頭。目前,漢服社微信群已有近500名成員,主要是年齡在20歲至35歲之間的中國留學生及華僑華人新生代。”紐約漢服社社長明亮感嘆道,2016年,她加入社團之初,紐約當地了解漢服的人寥寥無幾,而如今,這一中華傳統服飾成功“出圈”,馬面裙等單品在當地華僑華人圈更可謂盡人皆知。
乙巳蛇年春節期間,紐約漢服社的志願者們參與了紐約當地一系列春節慶祝活動,身著漢服寫書法、送福字、做燈籠、展示刺繡傳統工藝。“活動現場,試穿漢服總是最受歡迎的項目,展位前擠滿好奇的觀眾。秀美飄逸的服飾、華麗精致的妝容,博得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體驗者連連夸贊。尤其是不少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人青少年,在試穿漢服后,對中國更加向往。”明亮說。
玩國產游戲——
《黑神話:悟空》打開探索中國文化之美的又一扇門
乙巳蛇年春節期間,在英國約克華僑華人春晚上,00后中國留學生劉銘揚演唱的歌曲《悟空·皮囊》驚艷全場。尤其是背景音樂中,充滿西方搖滾范兒的電吉他演奏出中國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曲《雲宮迅音》的經典旋律,中西音樂元素碰撞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點燃現場觀眾。
在英國生活6年的傅敏是《悟空·皮囊》的導演和編曲,她的創作靈感來自去年橫空出世的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黑神話:悟空》上線后,我身邊許多華僑華人新生代玩家都特別激動,不僅因為這款游戲制作精良,填補了中國3A游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對中國神話傳說、建筑遺產等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創新演繹,並融入了大量中國哲學思想。”傅敏說。
作為一名90后,傅敏回憶年少時光,玩的大多是來自國外的游戲。“當我在游戲的虛擬世界裡扮演海盜、公主、騎士、探險者等西方文化裡的各種角色時,我常常想到其實我們中國文化裡也有許多經典的故事與角色。《黑神話:悟空》圓了我的夢,讓我仿佛回到家,可以扮演最熟悉的悟空,去經歷從小耳熟能詳的故事。”傅敏說,在她看來,《黑神話:悟空》不僅僅是一款游戲,更打開了一扇探索中國文化之美的大門,讓玩家們從中領略中國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也正因此,傅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介紹這款來自中國的游戲,並以此為媒介進一步走近中國文化。
95后男孩胡鴻博是《悟空·皮囊》的另一名編曲。音樂聲學專業畢業的他,直言自己是《黑神話:悟空》的“音樂粉”,將這款游戲的所有配樂來來回回聽過許多遍。
“中國傳統元素和現代音樂理念的巧妙結合,是《黑神話:悟空》在音樂上最吸引我的。”胡鴻博打了一個生動比喻:“這款游戲的音樂就像一道米其林級的融合菜,它以中國傳統音樂的五聲音階為核心,又結合了西方現代音樂的寫作技法﹔既使用了琵琶、揚琴、中阮等中國傳統樂器,又融入了西方管弦樂。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中西音樂元素不是簡單的拼湊組合,而是有機融合,從而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能夠引發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進一步探索其中的奧妙,並因為音樂而產生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我也將這種中西互鑒、傳統與現代相融的創作理念運用於《悟空·皮囊》的編曲中。”
在英國學習、生活多年,胡鴻博和傅敏有一個相似的感受: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不斷擴大,同時中國文化產業迸發出更加蓬勃的創新活力,這都賦予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更多自信與底氣。“我們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時,兼容並包、與時俱進才能賦予文化更持久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這是新國潮吸引大批華僑華人新生代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年輕一代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時所努力的方向。我們也將持續創作更多融匯中西的新作品、新舞台,將更多更好的中國文化推廣給英國民眾。”傅敏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