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擴招釋放什麼信號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優質本科擴容”成為教育領域熱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在記者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在去年擴招1.6萬人基礎上,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科技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自3月2日清華大學率先宣布增加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以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湘潭大學等高校陸續公布本科擴招計劃。今年,“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容序幕逐步拉開。
增加優質本科供給
3月24日,湘潭大學宣布本科招生擬新增600人,重點培養國家急需的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該校招生與就業指導處副處長田靜波告訴記者,這是對“優質本科擴容”政策的精准落實。擴容計劃的核心目標是以增加招生數量為起點,通過結構性改革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系統性躍升。
近年來,擴大優質本科教育資源供給已逐漸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舉措。擴招高校數量不斷增加,擴招的學科領域多集中在科技創新等“硬核”學科領域,以“精准增量”的方式填補國家戰略需求。例如,北京大學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進行擴招﹔中國農業大學聚焦糧食安全、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綠色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等學科領域,增加了500個本科招生名額﹔上海交通大學計劃擴大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這既是‘精准擴容’,也是‘優質擴容’。”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盧陽旭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基礎研究突破與前沿技術創新將進入密集活躍期,全球科技競爭也將空前激烈。在此態勢下,此輪擴容增加了優質本科教育資源供給,是培養適應未來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需求拔尖創新人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關鍵舉措。
田靜波表示,與以往相比,此次本科擴容不僅增加了招生數量,更探索了以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為牽引、以學校特色專業優勢為關鍵、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核心、以服務產業升級為導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精准擴容’向全社會,特別是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廣大青少年發出‘信號’,有利於引導他們更加自覺地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技發展趨勢和科技相關職業要求。”盧陽旭補充道,這無疑拓寬了本科招生渠道,把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鏈條向前延伸,為做好中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加法”提供了有利條件。
調整學科專業布局
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方毅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他認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擴招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打破學科“圍牆”,提高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意識,持續提升人才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優質本科擴容”提質增效。
田靜波介紹,近4年來,湘潭大學在擴大本科招生規模的同時,持續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2024年以來,學校圍繞數字經濟、“AI+”等領域,開設了10個微專業。今年擴招也是在這一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交叉學科培養,建設“核心課程群+交叉選修模塊”的課程架構,推動現有工科專業交叉復合、工科專業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
此外,在公布的擴招計劃中,清華大學明確表示,將立足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新增本科生將進入該書院學習,以培養具備AI思維、勝任AI技術、具有AI與不同學科深度交叉知識素養的復合型人才。電子科技大學針對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領域人才需求,實施擴招計劃,強化新興學科和優質特色本科專業布局。中國人民大學將在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領域前瞻布局,儲備交叉復合型人才。
盧陽旭表示,推進“優質本科擴容”,除了要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之外,還要對師資建設、教學質量、科研條件、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這包括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加大科研投入促進成果轉化、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和文化建設等,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協同,形成合力,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破解供需錯配難題
當前,高校和企業分別作為人才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兩者之間存在供需脫節的問題。高校人才培養滯后於產業變革,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等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配,更好地發揮教育對科技、人才的支撐作用,是擴招的底層邏輯。”盧陽旭告訴記者。
田靜波同樣認為:“擴招的根本是為了破解產業和人才供需錯配難題,努力讓‘高精尖缺’人才培養與前沿科技產業發展相匹配,從而推動產才融合、促進學生就業。”
田靜波以湘潭大學為例介紹,為保障擴容成效,湘潭大學以需求為導向,建立“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數據監測平台,對新增專業實施連續周期考核,並將“學科交叉融合度”“產業適配度”“科研轉化率”等作為評估指標,多方面實現擴容與提質的協同發展。
“我們將繼續緊密對接湖南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湘潭‘三優三待’產業體系,構建‘規模增長—質量保障’的協同機制,優化師資隊伍、擴容硬件設施,確保擴容計劃和培養成效符合本地產業乃至全國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田靜波表示。
方毅進一步補充:“當前,我們既需要頂尖人才引領前沿技術突破,也需要大批應用型人才推動產業落地。為此,應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的完整人才梯隊。”(記者 王姍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