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75年后,烈士家書“重生”返鄉——

浙江寧波這群師生用匠心修復烈士遺物

2025年04月03日16:3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清明節前夕,寧波財經學院師生專程來到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袁庄,將一封特殊的書信交到了85歲老人袁秋香手中。

“我不能忘本,更不能回家”“父親在醫院休養數月,身體還原否”……泛黃的紙頁上,映著清秀的字跡。袁秋香老人顫抖著撫摸書信,紅了眼眶。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袁庄,曹明(左二)將修復好的革命烈士証明書交到袁鬆鶴烈士的家屬手中。

寧波財經學院師生將修復好的革命烈士証明書交到袁鬆鶴烈士的家屬手中。校方供圖

據悉,這封書信的主人正是袁秋香的父親——烈士袁鬆鶴。他1920年出身於書香門第,卻逢軍閥混戰、日寇侵華的黑暗歲月。年輕的袁鬆鶴毅然投身革命,隨部隊征戰南北,1950年在哈密剿匪戰斗中犧牲。2021年,時隔71年后,家屬在哈密烈士陵園尋得袁鬆鶴歸處。

2024年,經多方輾轉,這封“飽經滄桑”的家書連同袁鬆鶴的烈士証明、賀年卡等物件,來到寧波財經學院“我為烈士修遺物”團隊手中。寧波財經學院教師曹明帶領團隊花費了四個多月的時間,修復了這些“紅色文書”。

記者了解到,團隊負責人曹明曾參與多個重大文物保護項目,自2018年起在寧波財經學院從事文物保護教學。2019年,一位學生前來請教如何修復“紅色文書”,這個契機也讓曹明開啟了新領域,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

四年來,該團隊已修復160余件烈士遺物,為20余個家庭重筑記憶橋梁。從泛黃証件到殘缺照片,每件遺物都經過材質分析、清洗去污、平整加固等嚴謹工序。在曹明看來,最難的是尋找匹配的材料,有時為了一張張信紙要跑遍市場。

“修舊如舊是基本原則,修復不是覆蓋歷史,而是讓時光的印記更清晰。”曹明表示,實驗室裡,年輕學子們通過修復烈士遺物,觸摸歷史溫度。未來,希望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場跨越時空的守護。(李依環、林樺、張培堅)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