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魯東大學:來一堂“邊走邊學”的思政課

2025年04月14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魯東大學:來一堂“邊走邊學”的思政課

   “來到煙台山,我們不僅了解了煙台山的由來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原因,而且更深入了解了那一棟棟風格迥異的領事館、洋行、郵局等近代建筑和文物遺址背后的歷史……”這是魯東大學學生的地理學野外實習日志,他們在實習中感受到了思政課的魅力。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老區、從崇山峻嶺到河海之濱、從工廠企業到田間地頭……每年歷時14天、行程2000多公裡的地理學野外實習既是魯東大學地理學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的務實之措,也是該校地理學課程思政工作的創新之舉。

   如何挖掘出更多思政元素?魯東大學專門成立了由地理學、歷史學和思政教育等專家參與的“野外實習線路及實習點考察調研組”:先在校內研究制定實習線路及實習點預備方案,再組織專家赴擬定的“線”和“點”進行實地考察評估,之后學校依據學生實習效果和實習指導老師建議等進行動態管理……一系列細致舉措,把符合課程教學要求的地理資源納入實習點范疇。

   “在組織實施地理學野外實習過程中,學校注重發揮駐地區域內地理資源多樣性的優勢,選擇既能為地理學野外實習提供豐富學習和探索素材,又能夠從中挖掘蘊含思政元素的地理資源,作為學校評估和確定精品實習路線和實習基地的重要依據。”魯東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龍升介紹。

   通過10年的實踐與探索,魯東大學在山東區域內的地理學野外實習線路和實習點已經由最初的7條實習線路、13個實習點,擴展到現在的12條實習線路、21個實習點,涵蓋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城市、文化等地理要素,體現海岸海洋、大河三角洲、儒家文化等山東區域特色,總行程達到2000多公裡。

   這讓學生收獲了別樣的體驗——在革命老區沂蒙山,學生們跟隨指導老師探究地質構造與演變的同時,播下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種子﹔走進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喟嘆黃河入海的壯美景象的同時,加強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的時代使命感﹔在曲阜“三孔”,既可以研究其建筑石材中發育的地質現象及其礦物組成、結構、構造等,又能潤物無聲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熏陶……

   “就是這些實習線路上多樣的地理資源,成為我們歷練才智的廣闊舞台。”魯東大學學生王浩艦受益良多。

   此外,為讓更多學生感受實習中思政元素的魅力,魯東大學牽頭成立了山東高校地理G5聯盟,先后多次聯合省內多家高校開展聯合野外實習活動,邀請全國地理學聯合野外實習教學聯盟成員單位來山東開展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是地理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將實習場所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主動融入課程教學的模式,不僅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育人功能的時代要求,也為學校構建了知識探究與思想政治素養共同提升的教育平台。”魯東大學黨委書記王慶說。

   (記者 宋喜群 馮帆 通訊員 楊春娟 季文豪)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