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學用結合”

2025年04月14日08:3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光明時評】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學用結合”

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印發《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構建常態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體系,探索科學規范育人模式。其中,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重在啟蒙學生人工智能思維﹔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重在引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賦能自身學習和生活﹔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為主,重在強化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社會,深刻改變著包括教育在內的方方面面。面對這一技術變革,如何把握契機,培養能夠駕馭這些新技術的“數字公民”,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在這場深刻的變革中,“學用結合”的教育理念為培養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徑。所謂“學用結合”,就是從現實問題出發,強調技術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人工智能課程通常遵循線性邏輯,即“基礎理論—技術模塊—案例應用”。這種模式容易讓學生陷入知識碎片化、脫離應用情景的困境,難以在不同領域間建立有效聯系。“學用結合”模式則強調在實際的教育場景中應用人工智能,推動跨學科融合,同時採用多維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的表現、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人工智能教育可與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相統籌,將人工智能課程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基礎課程及實踐類課程融合實施,採用跨學科、大單元、項目式的課程實施模式。比如,學生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把人工智能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在數學課上,學生可以學習利用AI算法進行數據分析﹔在語文課上,學生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文本分析與情感識別。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真情景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與社會需求。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可探索將智慧校園場景中的技術與數據轉化為探究性項目課程。比如利用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實現作業掃描批閱,構建精准教學系統,通過語音識別與大模型技術搭建課堂問答助手等。這些探究成果將直接應用於日常教學與管理,此類教育實踐也讓學生從“技術學習者”轉變為“校園建設者”,真正實現學用結合。從“學用結合”的教育模式出發,將理論學習和技術應用有機結合,既讓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又幫助他們提升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學用結合”的廣泛實踐,離不開外部力量的協力合作,比如探索課程內容更新與融合、推進教學平台建設等。可嘗試打造集教學資源、模型庫和工具集為一體的“應用超市”,教師和學生可按需從中獲取各種人工智能教學資源,還可與獲得認証的企業合作,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可以通過企業提供的AI實驗室,進行真實的技術應用體驗,或是以學徒身份參與企業研發與應用項目。構建並完善開放協同策略,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資源方面的優勢,通過向中小學生開放人工智能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建設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校外實踐基地等途徑和形式,加快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和更扎實的成長。

(作者:余勝泉,系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