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發現4.36億年前“隆平德安魚”

記者日前獲悉,科研人員在江西德安地區首次發現志留紀盔甲魚類新屬種“隆平德安魚”——一種非常小、頭甲不足2厘米的無頜魚類,生活在距今4.36億年的志留紀早期。這是盔甲魚類化石在江西德安地區的首次發現,為探索有頜類軀甲的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線索。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系統古生物學雜志》。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志琨介紹,“隆平德安魚”的屬名“德安”取自化石的產地九江市德安縣,由於德安縣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鄉,因此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隆平德安魚”,以此紀念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所作出的杰出貢獻。研究團隊通過對包括隆平德安魚在內的67種盔甲魚類進行詳細的形態學分析以及解剖學對比,建立了迄今為止最完善的盔甲魚類系統發育數據矩陣,並建立了基干盔甲魚類新科——德安魚科。
據悉,隆平德安魚目前僅有一件品相精美的腦顱化石,保存了腦腔、神經、鰓囊、鼻囊、眼囊、耳囊等感覺器官的內模。其鰓后區結構,為有頜類軀甲的起源提供了關鍵性線索。鰓后區是分布於盔甲魚鰓區之后的一個向后開放的空腔,據推測用於保護盔甲魚的內臟等關鍵器官。
“隆平德安魚頭甲鰓后區向后延伸覆蓋身體前部,與多鰓魚類鰓囊的爆發式增多擠壓鰓后壁形成的鰓間區有著明顯不同,卻與異甲魚類、茄甲魚類和骨甲魚類的一些屬種比較相似。”文章第一作者林翔鴻表示。
研究團隊根據本次的系統發育分析証實,盔甲魚類中分別出現了以德安魚、修水魚為代表的鰓后區和以多鰓魚為代表的鰓間區,其發生模式完全不同,因此修水魚科、德安魚科和多鰓魚科的橢圓形頭甲是趨同的,而並非同源。
林翔鴻認為,修水魚科和德安魚科可能代表了盔甲魚的原始類型,而位於頭甲后段的鰓后區是異甲魚類、盔甲魚類、茄甲魚類和骨甲魚類的共同祖征,在后來盾皮魚(有頜魚類的一種)的演化中成為了軀甲。(記者王洋、張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