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從挖掘“內涵”處著力,提升思政課吸引力

2024年05月21日08:4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挖掘“內涵”處著力,提升思政課吸引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這為進一步辦好思政課提供了基本遵循,為思政課教師繼續講好思政課指明方向。如何在已有經驗積累和規律把握的基礎上,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新局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深化認識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定位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裡的“德”,不僅是指私德、公德,還包括大德,不僅指需要遵守的道德規范,還包括關懷他人和社會的道德品質、為國為民的道德理想﹔這裡的“人”,特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就此而言,能否辦好思政課,關乎學生能否成長成才、成就事業,關乎黨和國家能否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事業的成敗。

   立這樣的“德”、樹這樣的“人”,要靠講政治、用理論來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不能硬灌、硬塞。思政課所講的政治,應該體現為學生堅定對黨和國家的自覺認同,掌握洞察社會與引領時代的理論武器,面對現實問題進行建設性思考,具備道德修養與法治素養等。

   思政課講政治,是通過思想和理論來講的。思政課教師應該經常自我追問,學生為什麼要來上這門課,這門課到底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最基本的答案是,它能讓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尤其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力量,感受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智慧,它能夠提供讀懂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的方法論。要講好這些,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給學生以啟迪、以點撥,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提升思政課的深度廣度和學術含金量

   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應該強化學術對教學的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專業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學術深度廣度和學術含金量不亞於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思政課是一門課,是一門特別需要學術支撐的課。那種認為“思政課沒有學術也不需要學術,隻要講故事、找案例、放視頻就夠了”的觀點明顯是錯的。我們經常講,思政課要深入淺出,要問題導向,要重點突出,但沒有學術研究、沒有深入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怎麼能做到呢?隻有以學術和研究成果做支撐,才可能真正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講出深度、講出邏輯、講出思想,否則,思政課隻能流於形式,不可能使人信服。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理應加強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學術研究,不斷夯實思政課講道理的學理基礎。思政課所要講授的內容、所要回應的問題,都是真正值得研究的論題。思政課教師應該實現教學與學術的良性互動,從教材中、教學中找到學術研究的選題,甚至是值得終身研究的方向。可以深入研究與課程相關的經典著作,圍繞這些著作寫作學術論文﹔可以列出每個專題中的教學重難點,圍繞課程的核心關鍵詞、代表性范疇開展有規劃的長期研究﹔可以圍繞基本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以及學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和困惑寫回應性文章,並在課堂上講述框架和觀點,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力求提出具有解釋力和原創性的闡釋體系。

  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

   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思政課教師有“內涵”是關鍵。一個有“內涵”的思政課教師,須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且應努力成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學生願意聽的、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受人尊重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的話。教師有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學生,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才能贏得學生。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隻有學生認可了教師的人格、學識、功底,才有可能真正聽進去他所講的話並且照著做、接著做。社會上存在著對思政課教師的一些誤解,比如認為思政課教師門檻低,不需要做學問,不用成為真正的專家、學者,隻要是老師都能講思政課。這明顯帶有偏見,但也有現實原因:個別思政課教師以教學為理由長年累月不做學問,容易給人造成思政課教師不搞學術、無須專業的印象。要真正改變這種觀念,就要引導思政課教師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進行學術研究,把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名師、受其他專業教師尊重的知名學者、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學術名家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

   每位思政課教師,都應努力成為精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成為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好教師。面對社會的問題、學生的困惑,思政課教師不應只是講一些讓學生必須接受的大道理,不應成為高高在上的“布置工作者”和“武斷要求者”,不能輕易發出學生必須干什麼的命令,而應自覺地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中的深刻內容,適當插入對經典文本的閱讀體會,談談對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解、對重大現實問題的思考,以與學生交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解決學生困惑,引領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從而贏得學生的真正尊重。

   (作者:陳培永,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