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戲曲唱響青春校園、革命文物變身生動教材、電影話劇富含育人養分——
豐厚文化滋養,讓思政課更有吸引力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初夏時節,林草吐翠,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小學傳出朗朗誦讀聲。人手一本《紅色文化》教材,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生充滿感情地品學,一雙雙清澈的眼睛被光芒映亮。
“江西是一片‘紅土地’。為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省裡編寫出版大中小幼各學段《紅色文化》系列教材,省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購買教材免費發放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使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江西將紅色文化深度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探索。
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涵養全民族精神力量,為復興偉業凝心聚力。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近日,記者走進各地大中小學思政課堂,聆聽一堂堂以豐厚文化為滋養、充滿吸引力的思政金課,感受學子心中拔節生長的精神力量。
1.建設文化課堂,在傳承中增強文明認同
走在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校園裡,隨處可見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櫥窗裡展示著圖文並茂的古詩配畫,牆面上張貼著學生親手描繪的臉譜、年畫……
與其相配套的,是學校充滿濃濃文化味兒的特色課程:“儀式課程”通過入學禮、百日禮、入隊禮、升旗禮等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節氣與節日課程”通過開展二十四節氣和端午、中秋、新年等傳統節日的跨學科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繪畫、手工、勞動中了解民俗,感受中華民族探索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家庭等優秀傳統﹔“閱讀與演講課程”則通過古詩誦讀、手工書制作、品味經典等活動,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現自己對傳統文化中經典作品與人物角色的學習、理解與探究。
“中國之為中國,中華文明之為中華文明,很重要的就是文化認同、文明意識的凝聚。如何以貼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內容和方式,打造既有文化味、又有知識力的大思政教育課程,我們一直在探索。”該校校長吳建民告訴記者。
以豐厚文化資源賦能思政課建設,首先要從教材上正方向、在課程設置中保質量,用一堂堂充滿文化韻味的精彩好課讓學子們在尋根與傳承中增強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尊、自豪與自信。
福建大力推動革命文化、海洋文化、中華福文化、船政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課程,以“《習近平在福建》等系列採訪實錄”“中國共產黨歷史”“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遴選建設700堂大中小學思政精品課。
在大連理工大學的禮堂裡,小學、初中、中職、高中、高職、本科等不同學段的老師正在探尋“雷鋒精神”與六個學段思政課間的連接點、進行“同題異構”教學展示,打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使雷鋒精神在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火熱實踐中釋放強大力量。
2.加強文化實踐,在親歷中感受偉大變革
巍巍青山,蒼鬆翠柏。
漫步於湖南韶山,處處可見歷史與青春跨越時空的相逢:毛澤東廣場前,學子們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齊聲發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裡,以“73個補丁的睡衣”“毛岸英照片”“半書床”、信件等具有代表性、感召力的文物為“課本”,一堂堂生動的實景思政課將偉人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故事深情道來﹔在毛澤東詩詞碑林,以《讓詩詞與信仰相伴》等為主題的詩詞思政課充分挖掘毛澤東詩詞的紅色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
這是將課堂搬進毛澤東同志故裡韶山,湖南全省中小學生全員參與,實現紅色研學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的“大思政課”——“我的韶山行”研學大思政課堂。自2023年啟動以來,湖南已組織省內121批次11萬余名中小學生到韶山開展思政研學,通過實情實景、真研真學,將詩詞、思政、音樂、實踐、科普、作文、討論等元素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們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
以豐厚文化資源賦能思政課建設,不能坐而論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革命文化的剛健激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融為一體,各地各校紛紛加強文化主題實踐,引領廣大學子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在親身感悟間點燃信仰火炬。
一條北京中軸線,縱貫南北、連接古今,是建筑之軸、歷史之軸,更是文化之軸、精神之軸。走進千年孔廟,用心體悟孔孟之道的儒學傳承﹔跨入巍巍太學,側耳傾聽臨雍講學的文明回響……北京用心用情打造“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大中小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廣根脈中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律動。
“同學們,我身后的這座銅像就是大禹,我們將在這裡學習大禹治水的精神,探源最早的中國……”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繪聲繪色的講解在回響,傳承文脈的種子已埋下。近年來,河南省連續組織開展“壯麗河山說”“牢記囑托踐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變”“豫踐青春,我是主角”等主題教育實踐大思政活動。在紀念館沉浸式聆聽、採訪當地居民、拍攝實踐活動vlog……多樣的方式、鮮活的素材,豐厚文化在邊走邊看邊聽中沁潤師生心田。
“文化主題實踐不僅讓書本中的歷史鮮活起來,更讓學生切身實地地感受到新時代的偉大變革,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學歷史、悟真知、長才干。”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李文翠說。
3.創作文化精品,在點滴間培育報國之志
前不久,10.3萬名觀眾為我國電影史上首部思政課教師題材輕喜劇故事片《我要當老師》給出這樣一份觀影報告:歡笑率87.0%,65.7%的觀眾“看哭了”或者“想哭”。在劇組收到的近5萬條留言裡,除了“老師”“學生”等與電影主題高度相關的詞語,“思政”“加油”“希望”“期待”等也高頻出現。
作為奮斗在教育戰線三十多年的思政課教師,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郭寶既激動,又欣慰:“通過電影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為全社會了解思政課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窗,也必將激發更多思政課教師投身這一光榮而神聖事業的熱情。”
以豐厚文化資源賦能思政課建設,更要創新話語表達、借助豐富載體,將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學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把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如鹽在水地融入思政課,在潤物無聲中引導師生立報國之志。
中南大學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打造“紅色電台”原創音頻專欄,每周推送一期節目,每期節目3到5分鐘,著重講述從湖湘大地走出的優秀共產黨員的革命故事,用聲音傳遞紅色正能量。
立足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的“六地”特點,遼寧將藝術實踐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接連推出《光榮·夢想》《礪器·鑄豐碑》《恰在青春時》《雷鋒》《故事裡的紅色遼寧》等舞台思政劇。
探索不斷。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更好地在思政課堂上厚植文化根基?廣大教師也有著新的思考: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思政課,不能簡單移植,而是要根據思政課的講授內容和主題,針對不同學段,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重新解讀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
“要立足於數字化時代,充分運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數字化新技術讓紅色資源‘活’起來,進而推動思政課的文化教學資源‘多’起來。”
…………
在傳承中汲取養分,在發展中注入活力。一堂堂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大思政課,必將為青年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
(記者 鄧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