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厚植特色”育人才 “科技興糧”任在肩

——武漢輕工大學以科技創新助力糧食安全

2024年05月21日08:3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厚植特色”育人才 “科技興糧”任在肩

   凌晨四點,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劉晨一早早起床,半小時后就來到學院烘焙室。熬米粥、蒸米糕、烤面包、煮面條……他和同學忙得有條不紊。

   “在校期間,志願服務隊同學三天一輪換,趕在七點半之前給環衛工人送去熱騰騰的愛心早餐,風雨無阻。我們在禮敬城市美容師的同時,也更加體悟到所學專業的價值。”劉晨一真摯地說。

   始建於1951年的武漢輕工大學,是全國最早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武漢輕工大學黨委書記王立兵介紹,數十年來,學校厚植糧食特色,聚焦“大食品大營養大健康”學科建設方略,在糧油食品綠色制造、糧油質量標准及檢測技術、動物營養與腸道健康、綠色飼料與飼料精細加工等方向,形成了獨特學科優勢,培養各類人才15萬余人。

   糧油的儲運及精深加工,一直是學校深耕的領域。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文平告訴記者:“地裡種出來的糧食,我們要讓它顆粒歸倉,少損耗甚至不損耗,盡可能地物盡其用,以資源全利用保障糧食安全。”

   “就拿一粒稻谷來說,我們要找到它的最好用途,適合做米飯的做米飯,適合做米線的做米線,再把剩下的米糠榨油,吃干榨淨。”丁文平介紹,米糠是稻米加工副產品,其優質蛋白質可與雞蛋、牛乳相媲美,由它榨成的稻米油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三大健康油種之一。

   在武漢輕工大學動物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邱銀生看來,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視域之下,糧食的內涵早已擴充,改革開放以來人均年原糧消費量下降就是明証,但國民對肉類、蛋白類需求很高,畜牧學研究大有可為,也重任在肩。

   據測算,我國谷物、大豆綜合飼用佔比均已超過50%。目前,我國油料、蛋白的缺口大,需要大量進口。如何讓畜禽少吃糧還健康,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雙螺杆濕法膨化機、真空干燥機、錘片粉碎機、旋風脈沖吸塵粉碎機組……走進農副產品蛋白質飼料資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飼料加工技術實驗室,熟化飼料香氣扑鼻而來。不僅如此,武漢輕工大學還建起植物飼料蛋白中試生產線,為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邁上大市場架起了橋梁。

   “我們學院的科研團隊不僅從飼料著手,比如借鑒糧食加工技術,熟化飼料讓動物吃上‘熱飯’,降低腹瀉率,實現節糧。同時,攻堅畜禽營養調控,改善腸道功能,提升飼料利用率。此外,還開發反芻動物品種資源,參與建設棗陽萬頭肉牛基地,多養少吃糧食的畜禽品種。”邱銀生介紹。

   武漢輕工大學教授侯永清領銜的動物營養與腸道健康科技創新團隊歷時20年,研發的“三丁酸甘油酯”能促進仔豬腸黏膜發育,減少腹瀉、水便發生率,提高存活率。產品打破了外資企業壟斷,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的功能性脂肪類飼料添加劑,遠銷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

   如何讓科研成果轉化為惠及一方的現實生產力?武漢輕工大學師生們一直在探索。

   “以往,要到那兒需要沿著山路坐將近1天的車,但是我們必須去!”說起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展技術攻關的日子,陳季旺記憶猶新。

   專攻液氮冷凍技術的陳季旺,是武漢輕工大學的專任教師,也是湖北省一名科技特派員。他帶領團隊開發了冷藏富硒虹鱒涂膜保鮮技術,在不改變魚片食用方式的前提下,有效延長魚片在4℃貯藏下的貨架期,並應用於工業化生產。

   富硒冷水魚、雷竹筍、黃鱔……陳季旺團隊研發的分段式液氮速凍新工藝,應用於行業龍頭企業原料的低溫保鮮,部分產品出口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與陳季旺一道,2021年至2023年,武漢輕工大學累計派出科技副總44人、科技特派員62人、三區人才60人。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從書架搬到貨架上。”武漢輕工大學校長董仕節表示,學校將發揮70余年扎根行業辦學積澱的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實力,投身“現代農產品加工”等湖北省萬億級地方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始終將“人才興糧”“科技興糧”記在心上、扛在肩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記者 張銳 通訊員 劉欣然)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