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殯葬教育亟須改革 清明被“圍觀”后冷思考

2023年04月24日08:5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清明被“圍觀”后冷思考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殯葬業不出意外地再次被網絡圍觀:00后守墓人、遺體化妝師、殯儀服務員、入殮師……不斷出現在新聞頭條和社交網絡熱搜榜上。

“我們的專業叫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下面設有防腐整容方向,結果報名的學生可能70%都選擇防腐整容,對殯儀服務、殯儀設備、陵園等並不了解。”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民政與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沈宏格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近年,在經歷一年一度的清明被“圍觀”后,殯葬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在努力糾偏:殯葬不是隻有“防腐整容”,技術的背后更多的是人文需求,“殯葬本身是一種文化活動”。

熱度過后,多位專家學者對殯葬教育和行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冷思考”。社會關注為殯葬業發展增添了動力,也產生一些有待澄清的誤解,特別是對計劃選擇殯葬專業的學生們,需要讓他們正確認識殯葬行業和人才培養方案。

殯葬行業不該被戴著有色眼鏡看待

在公眾眼裡,殯葬行業經歷了不被社會大眾接受、從業人員被異樣看待,到打破封建迷信認知、逐漸被理解尊重的過程。

近年,網絡信息中關於殯葬行業迷信的內容少了,有關殯葬行業“高薪招工”“待遇超高”的謠言多了。

楊海波在2009年創辦了“殯葬人才網”,是殯葬行業為數不多的求職招聘網站,幫助殯葬專業院校畢業生、有意向進入殯葬行業的求職者尋找對口工作。他經常接到求職電話,對方詢問“招不招扛尸體的或是守夜人”,“那種一天8000元、1000元的崗位”。

“這是殯葬行業被誤解最多的。”楊海波說,他進入殯葬行業,回答最多的問題是,“殯葬行業的工資是不是很高?”

很多人一提到這些“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都覺得從業者會有很高的待遇。很多學生也相信“因感覺上的神秘和危險能拿到高薪”,但“這不現實,也沒有這樣的崗位”。

事實上,據楊海波觀察,殯葬師的月平均工資水平在5000-8000元之間。今年登上熱搜的“00后遺體化妝師”何沁玲,畢業於武漢民政職業學院,現在在天津殯儀服務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為接待逝者家屬、給逝者穿衣、沐浴及化妝。據她介紹,每月工資在4000-5000元。

“自己挺喜歡這份工作的,希望能讓逝者漂漂亮亮地走。”何沁玲說,給逝者用的化妝品是從網上購買的粉底、眼線筆、眼影、遮瑕等,與為生者化妝類似。

楊海波發現,大約從10年前開始,進入殯葬業的學生,態度明顯發生了變化,那之前的學生比較務實、為了生計,后來的學生家裡條件普遍比較好,更多出於興趣。

從殯葬教育角度看,社會關注的積極效應已經顯現。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院長、民政部社會事務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何振鋒說,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報考殯葬專業的學生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提升。

“00后從事遺體防腐整容師、公墓管理員等殯葬工作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他介紹,對殯葬行業的正面、准確、積極的宣傳和關注十分重要,否則將會使本就有負面印象的行業更加陷入發展困境。

為讓新生了解和認知行業,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在學生剛入校時即開展入學教育,通過到殯葬服務機構參觀體驗、觀看殯葬題材影片、教師和行業技術能手宣講等了解真實的行業。

從入學到畢業參加工作,這裡的學生們要經歷“三部曲”。

大一期間,學生們參加認知實習、清明志願服務活動﹔大二,學生們要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清明實習,主要是到各地殯儀館、墓園等殯葬服務機構﹔大三期間,學生要參加為期一年的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為畢業后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的關注可以讓人們更多、更深地了解殯葬,去除因為不了解、不理解而產生負面印象。”何振鋒表示,殯葬是重大民生福祉,相信通過更多關注會贏得更多支持,從業者也將因此獲得更多的理解認同、更多的職業自信和職業獲得感。

殯葬專業將有本科畢業生

長期以來,殯葬專業人才不足是影響殯葬行業服務質量、服務水平的重大瓶頸問題。何振鋒說,從殯葬教育數量上看,全國現共有8所開辦殯葬類專業的中、高職院校,每年總計培養殯葬專業人才千余人,無法滿足殯葬行業發展和百姓高品質民生福祉的需求,這也導致我國殯葬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殯葬行業的健康發展。

未來,殯葬專業將有本科畢業生。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職業教育擬招生專業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2年職業教育本科專業目錄增補清單,“現代殯葬管理”專業位列其中,隸屬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高職本科專業層次,學生畢業后將被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何振鋒認為,此舉是“現代殯葬職業教育的歷史性突破和重要裡程碑”,意味著我國現代殯葬教育創辦近30年來,終於有了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實現了“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一舉改變殯葬專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缺失的歷史,補齊了殯葬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

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373個、職工8.7萬人。其中,全國1774個殯儀館,共有職工4.7萬人。

“殯葬機構需求很多、缺口很大,人員供不上。”作為一直關注和服務殯葬行業招聘的從業者,楊海波認為,特別是做殯葬服務的企業,用人缺口最大。

2020年,何振鋒曾經做過“新時代殯葬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專項課題,通過對全國15個省份30個地市的150家殯葬服務機構調研,發現殯葬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頂層制度設計嚴重不足、人才隊伍建設發展不平衡、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矛盾突出、行業培訓供給不足、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及專業相關度較低、從業人員勞動強度及工作壓力較大等問題。

他建議,應進一步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加快殯葬事業單位改革、加強殯葬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體系和推動殯葬教育快速發展。

“殯葬專業在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就是改革的重要舉措。”何振鋒認為,按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舉辦的本科教育,不是專科層次學習時間的簡單增加,不是專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專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修補補。

對殯葬本科職業教育,沈宏格感受最明顯的是企業用人需求,除了一線崗位之外,還有大量的中層管理人員面臨不足。

他解釋,像管理專業的課程,在專科裡面不可能作為一個主要的課程講授,但是本科教育會更側重。

殯葬是一個交叉學科,涵蓋哲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宗教學、醫學、經濟學等多學科內容。

“從目前來講,殯葬專業本科層次的學生不會大批量招生。”沈宏格說,現代殯葬技術中展示出的文化內涵、人文情懷,“需要更高學歷的、更高層次的人來做這些事。”

殯葬從業者心理健康亟待被關注

殯葬行業串聯著生與死,剛進入行業的年輕人基本來自中職、高職院校,年齡普遍較小,當進入整日悲傷、壓抑的工作環境,直面各種死亡,屬於“心理創傷高危人群”。

何振鋒研究發現,殯葬服務人員普遍心理壓力較大。同時,絕大多數殯葬服務機構並沒有員工減壓措施。對於工作中的壓力和緊張心理,接近八成的被訪者表示主要是自我化解。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民政與社會治理學院副教授魏加登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談到,近期一名已參加工作的學生,修復了“連家長都不敢看”的男童遺體,心理極為壓抑,隻能向曾經的老師尋求安慰。

對殯葬從業者的職業關懷、心理健康等方面,當前比較缺乏。魏加登說,現在學校開設了殯葬社工專業,但真正進入殯葬行業為從業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心理咨詢師比較少。

近年,一些地方殯儀機構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介入。三亞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邀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為中心全體職工開展殯葬從業人員心理培訓活動,為“生命擺渡人”這一特殊群體調整情緒,緩解壓力。

心理咨詢師引導殯葬員工從心理學角度認識殯葬服務工作,引導職工“用陽光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用積極豁達的心情面對工作,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好殯葬服務工作”。

衡陽市殯儀館邀請了臨床心理科專家為員工傳授減緩壓力和確保心理健康的技巧,引導殯葬職工樹立起職業自信,積極面對世俗壓力,掌握排解心理壓力的技巧。

何振鋒建議,應該為臨終者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為喪親者提供悲傷撫慰服務、為一線從業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服務、為公眾開展心理咨詢和生命教育服務。殯葬服務機構應建立“心理減壓工作室”,為殯葬職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減壓活動,加強對殯葬從業人員的職業關懷和心理健康疏導培訓。

沈宏格認為,企業從管理制度方面也應該改變,“企業應該換一種思維,企業管理者服務好員工,員工服務好家屬。”

而真正對殯葬行業從業者的職業關懷,來自社會對從業人員身份、工作的認同,“當你真正做到家屬心裡去了之后,家屬對於我們從業人員還是比較認可的。”沈宏格說,隨著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對精神追求提升,未來殯葬從業者的工作內容和環境也會大為改觀。

沈宏格認為,將來的殯葬行業更多是從個人的心靈和精神層面去做更大的文章,“將來殯儀館、公墓,可能不再叫殯儀館、公墓,都是‘生命文化園’”,從業人員從遺體的處理者變成生命的教育者、生命的關懷者、社會價值的傳播者,做的是“生命文化事業”。

(記者 耿學清 實習生 陶思閱)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