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個“世界讀書日”特別報道——
今天,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閱讀?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第28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人民網教育頻道推出“閱讀,是最美好的遇見”特別策劃,邀請出版行業專家、資深編輯等以自身體驗講述讀書故事,分享閱讀經驗,引導激勵廣大青少年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讀書中享受樂趣、感悟人生、獲得成長。
“閱讀,是最美好的遇見,遇見可以陪伴我們終生的知己,遇見一個精彩豐富的世界,遇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遇見那個更好的、可以乘風破浪的自己。”
“閱讀給我創造了一個精神驛站,不管年歲幾何,我仍能從閱讀中獲得內生的力量。”
“人類數千年智慧所凝結成的知識、觀點和藝術,至今仍能給我們以撫慰、以力量,這是閱讀給我們的禮物。”
你是否記得,上次讀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而今,信息獲取空前便捷,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閱讀?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人民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每天與書“打交道”的出版社編輯,聽聽他們談談“閱讀”這件事,我們那些對生活的困惑,對世界的好奇,是否還能通過“閱讀”獲得答案?
“青少年的閱讀時光,讓我發現宇宙廣大、萬物可愛”
“小時候是最有求知欲、記憶力最好、認知能力飛漲的時期,又似乎有無窮無盡的時間。”對於外研社中國語言文化出版分社資深編輯趙雅茹來說,青少年時期是她到目前為止最自由、快樂、無負擔的閱讀時光。
“從《格林童話》到科學百科,從科幻小說、武俠小說到《紅樓夢》《簡·愛》等文學名著......青少年時期我讀了大量的書。那是一個不求甚解但充滿熱情地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過程——發現宇宙廣大、萬物可愛,也發現自己的愛好和能力所在。”趙雅茹說。
閱讀也給了她表達的勇氣。趙雅茹回憶道:“小時候我在自習課上給同學們講故事,成了我們班的故事大王。這種正反饋推動我讀了更多的書,上學的過程也變得有趣。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寫作能力又是息息相關的,就像一個正向循環,讓學習變成一個有樂趣、有期待的事。”
談及年少時期閱讀對自己的影響,而今已是一名學術類文字編輯的郭芮萱用九個字形容:“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通過早期的廣泛閱讀,我看到了古今中外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世界,書中的文字幫我到達了年少時無法抵達的遠方,開拓了視野。早期的閱讀也讓我發掘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為后來成為語言學習者和文字工作者打下了堅實基礎。”
“閱讀,可以讓人生映射出無限可能”
“閱讀不一定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能讓人以比較小的經濟代價,換取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在外研社綜合出版分社資深編輯何銘看來,“在閱讀的時候,你可以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看’到你或許永遠不會到訪的世界角落,可以足不出戶了解天下大勢,可以與古今中外的學者名家平等地‘對話’……”
趙雅茹說:“人們常說,現在的青少年需要更好的人文教育,那麼什麼是好的人文教育?我同意一種觀點,它應該是一種‘讓人成為人的教育’,比如同理心的獲得,比如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而為了獲得這樣的教育力量,文學尤其是詩歌,是無可替代的。”
“詩歌也許是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凝練、最精華的部分,它承擔著探索語言和意識邊界的任務,給我們帶來無可替代的審美體驗。”趙雅茹以詩歌為例,分享了閱讀能夠帶來的美好體驗。對青少年來說,可以從童心詩選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名家名作,再進一步可以讀讀葉嘉瑩先生所寫的論著。
“這些詩歌展現的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能達至的美好,會帶我們去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趙雅茹認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通過閱讀,可以讓有限的人生折射出無限的可能性。
“從小培養好的閱讀習慣,一定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讀好書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知識,啟迪智慧,拓展視野,更能幫助孩子感悟多樣人生,培養美好德行,滋養幸福的童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外研社社長王芳談到。
“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孩子們的課業不太繁忙,有較多的課余時間。對於家長來說,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時期為孩子補充豐富的精神食糧,打好營養基礎,那麼培養出的良好閱讀習慣一定會讓孩子終身受益。”外研社少兒出版分社社長許海峰表示。
目前從事學術類編輯工作的李亞琦也認為,閱讀習慣應從小培養,兒童從零歲起就可以開始接觸如布書、卡片書這類的圖書,建立起對書和看書的認知和興趣,這樣就能夠有助於長期堅持閱讀。此外,親子共讀對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也很重要。
作為一名青少年科學圖書編輯,郭思彤認為小時候在科學知識方面的積累、從書中了解到的職業印象,讓他更想做好自己所熱愛的這一份職業。他建議,當家長的認知沒有辦法告訴孩子未來要做什麼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讀書認識這個真實世界。“科普圖書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能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