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傾聽孩子聲音 關注健康成長

講述人: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精神心理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科主任鄒學

2023年03月28日08:1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傾聽孩子聲音 關注健康成長

從醫以來,我遇到了大量因拒絕上學而被父母帶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厭學是青春期叛逆所致,來看門診只是為了借醫生的口告訴他們“沒病”。然而事實上有些孩子確實病了,只是家長還沒有發現。有的孩子出現了妄想、幻聽等嚴重症狀,有的孩子抑郁得不想活了,甚至採用過自殺行為,也沒得到家長的理解。我感到十分痛心,於是萌生了開設厭學門診的念頭。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相關活動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表現為知情意的不同方面,對其命名也有所不同。比如,從認知方面看,厭學可以分為學業倦怠和學校倦怠﹔從情緒方面看可以分為學校恐怖症和學校焦慮﹔從行為方面看則是分為學校缺勤、逃學、拒絕上學等。

可以說,厭學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有較高的發生率。厭學在我國也普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我國厭學兒童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

為了幫助孩子們重拾學習興趣,2023年2月14日,我院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科開設了厭學門診,周一至周日均開放,目前每周挂號約150人次。

我接診的厭學患者以初、高中生(12至18歲)為主,還有一部分是小學生及大學生。他們中最常見的行為表現是:反復交替出現不上學、缺課﹔在某一學期某段時間完全不上學﹔長期休學在家。他們有的情緒低落、易哭泣、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有的感到恐懼、害怕、入睡困難、脾氣大﹔有的出現自我傷害甚至自殺行為﹔還有的產生頭痛、胸悶、氣短、腹脹、尿頻等一些軀體不適症狀。

要找厭學的原因,我們首先就得區分是成長中的煩惱還是真的病了。如果患者確實有病症,我們還是按照成長中的煩惱來處理,就會適得其反,還會影響家庭、學校及整個社會的發展。

因成長中的煩惱導致厭學,比如受家庭環境或不良校園事件的影響,還有戀愛的煩惱等,我們應以心理治療為主、物理治療為輔,必要時才加上藥物治療。

如果是病了,兒童青少年容易影響學業、導致厭學的疾病有:智力發育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破壞性、沖動控制及品行障礙﹔焦慮障礙﹔強迫及相關障礙﹔分離障礙及軀體相關症狀障礙﹔精神分裂症等,我們需要進行系統干預。比如對於一名患有嚴重抑郁障礙的患者,僅僅依靠言語開導,反而會讓他更加絕望,覺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自己。對於這類患者,我們需要以藥物治療為主、物理治療及心理治療為輔的綜合干預。

幾年前的一個患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學校就像一個不透氣的罩子,他一進去就感到緊張、恐懼,因此不想去學校,長期請假在家。他們在多家醫院反復就診,診斷均是情緒障礙,給予了相應改善情緒的藥物治療,但每次均因服的藥物量大伴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治療效果不理想,於是來到我的門診尋求幫助。

當時家長很急切地說:“我們該看的地方都看過了,每到一個地方,診斷差不多,用的藥也差不多,孩子就是不配合好好服藥,把藥停了,我們真拿他沒辦法。”面對父母的火急火燎,患者只是低頭不語,多問少答。最初我的治療方案也是以改善情緒的藥物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進一步袒露心聲,說自己一到學校就緊張,是因為莫名的害怕,時常覺得有人跟著自己,但對這個人的感覺是模糊的。這種莫名的害怕實則與其更小時候的創傷經歷有關。我及時調整方案,減少了改善情緒的藥物量,加大了心理治療對創傷的處理方式,該患者也能堅持服藥,最終得以恢復,重返校園並考上了大學。

對於已經有厭學問題的孩子,建議家長不要預先假設孩子就是青春期叛逆,裝病逃避上學的痛苦。實際上孩子不去上學的行為,就已經是在發出求助信號。家長真正該做的是認真對待和多傾聽,如果簡單的心理調適沒有效果,可以尋求專業幫助。

(記者張哲浩、李婷採訪整理)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