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的科學教育加法如何做
春分節氣剛過,我國大部分地區真正進入了春天。不過,對於從事科學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眾多一線教師來說,科學教育的春天更早到來了。
去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早在2001年,我國小學階段的自然課就改成了科學課,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科學教育依然是基礎教育中的短板。“長期以來,受唯分數論影響,中小學生缺少親近自然和了解社會的機會,錯過了敏感期、關鍵期、最佳期,使得原本有科學探索潛質的學生失去了在這方面成長發展的條件,對孩子本人和社會、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如何答好科教興國這道必答題?頂層設計已為基礎教育破題。
頂層設計迅速傳導,與學校教育實際相碰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看到,更多“解題思路”被激發出來,科學教育這道“加法題”到底該“加”什麼、怎麼“加”,成了答題的關鍵點,而在“雙減”政策已經落地正在生根之時,如何在“減”中尋找“加”的突破口、如何掃清障礙則成了解題的核心。
課時,不能“一加了之”
西南地區一位鄉鎮小學的體育教師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一次,這位體育老師正要給學生上課,數學老師跑來跟他商量想佔用這節課,體育老師便答應了。一周后,當這位體育老師再去上課時,那位想佔課的數學老師已經站在教室裡了,並且驚奇地說,“不是商量過以后這節課都是我上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副科教師給主科教師讓課的故事在中小學並不罕見,在教學一線,對某門課的重視程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課時的多少了。
不過,對於如何加強中小學科學課這件事,一線的聲音卻反對簡單加課時的做法。
“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加強科學課這件事。”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洪偉說,我們不能固守以前嚴格的學科劃分了,加強科學課不等於增設幾節科學課的課時,加強科學課的關鍵在綜合性和實踐性。總的來說小學階段的課程難度並不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學階段的所有課程都應該肩負起培養孩子思維品質的任務,必須有全學科的概念,所有學科都要肩負起科學教育的任務。
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落地一年多的今天,學校教育如何“加”如何“減”已經不是一道簡單的運算題,每一個“加”和每一個“減”的背后都意味著一種教育觀念的改變。
這些天,北京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年級的學生欣喜而興奮,在即將到來的4月,他們將迎來為期一周的研學旅行。
“學校從2016年起就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啟了高中綜合社會實踐活動。”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沈杰說,學校共開拓了覆蓋中國東、中、西部多個省份的多條研學路線。學生深入中國科學院各分支機構,參與科學研究,接受專家指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也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我最期待的是做實驗的環節,”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名高二女生說,她將來想學生物專業,這次研學為他們做指導的是中科院南京分院,其中的研究項目正好跟生物學相關。
“科學教育加法,就是要增加科學探究與實踐,學生放下反復的刷題練習,走進科技館、博物館,去大自然觀察,到實驗室裡動手操作,增加的是豐富的實踐體驗,拓展的是綜合能力。”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劉希婭說。
現在還有一種傾向,一提到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問題就有人批評科學課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科學。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西師范大學教授羅星凱認為不能總把板子打在課程上,“我國從2001年開始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科學教育方面已經是跟國際接軌的。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也肯定和繼承了之前的理念和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落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在2011年和2017年版的義務教育階段科學課課程標准中都提到了要重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在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中,“探究”“實踐”“綜合”等更成了高頻詞,課標明確強調“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
不少教育一線的校長同意這一觀點。
“對於教育一線來說,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就是學校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們提升教育質量的途徑,通過這兩條途徑讓教育改革走向常態化。”洪偉說。劉希婭則認為,學校要走出開設尖子班、重點班,採用超前超綱拔苗助長式教學的誤區,圍繞新課程新課標倡導的大概念、情境性等,運用科學解決真實問題,驅動孩子們像科學家研究科學一樣學習科學。
不過從政策條文到一線教學實際並不總是“一路暢通”。北京市海澱區某小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教師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科學課要求學生有發散性思維,要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課程標配的材料包是固定的,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限制,學生們用老師給定的材料進行實踐,學生的探究已經沒有多少試錯的空間了。”
教師,不能“一配了之”
“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於以科學的方式開展。”儲朝暉說。
而能否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的關鍵則在教師。
中小學科學課教師總量不足是當前存在的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我國的師范教育更多的還是注重於培養傳統學科的教師,科學教師的培養總量上遠遠滿足不了未來發展的需要。”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說。
不過,還有不少專家認為,中小學科學課教師隊伍更大、更深層次的問題還不僅是數量,因為數量上的缺口可以用加快、加大培養等方法盡快配齊,目前重要的問題是科學課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方法亟待改變更新。
“一些老師的教育方法較為呆板,在教學方法上重講授法,單一的講授法,學生沒有太多參與學習與活動的機會,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教育創新素質的發展。”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余舒雯對自己本科實習時的一次經歷印象極為深刻。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要求一年級學生認識周邊常見的植物,並了解植物需要水和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等知識,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驅動任務:請學生自帶種子,觀察並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班裡有個小女孩因為愛吃西瓜,便帶了西瓜種子。”余舒雯說。
自此之后,每天中午這個小女孩會去給自己種的西瓜澆水。幾天以后,別的同學種的植物開始發芽了,她的西瓜依然沒有動靜,便跑來問老師,老師讓她別急,再等等看。
就這樣,又問過幾次之后,小女孩不再來問老師了。
直到西瓜種下后的第51天,余舒雯突然看到小女孩中午吃完飯后又去給那盆沒有發芽的西瓜澆水。她委屈地對老師說:“我的西瓜還沒有發芽,我正在許願呢”。
“這一刻我很難受,我問自己為什麼在過去的51天裡,每一次她問‘為什麼西瓜還沒有發芽’的時候,我都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沒有尊重她。”余舒雯說。
還好,一年級孩子有足夠強的求知欲和耐心﹔還好,在孩子放棄之前老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馬上,余舒雯帶著小女孩一起思考可能是哪些因素導致西瓜種子沒發芽,他們想到了可能是冬天溫度低,需要給種子加溫保暖,便再改進方法重新實驗,遺憾的是,第二次種植依然沒有成功。余舒雯又發動全班同學一起研究,在種子選擇、室內溫度等方面都進行了調整,他們還學習了催芽處理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全班同學一起找問題、想辦法、做嘗試、再改進,每個過程全班每個學生幾乎都參與其中,最終,西瓜種子發芽了。
“如果小女孩遇到的科學問題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和鼓勵,恐怕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會一點點泯滅。學生沒有感受到探究的快樂、價值,沒有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認可和成就感,自然就放棄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件事也給所有一線教師很大的警示。”余舒雯說。
“都說科學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我認為比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的起點是質疑。”儲朝暉說,首先要改變的是教師,教師不能用傳統的灌輸科學知識的方式教科學,“那不是科學教育。”
評價,不能“一考了之”
“學校不重視科學教育的時候,好想得到學校的重視,現在全社會都重視科學教育了,我又有些害怕了,擔心重視了會變成太重視教育的結果了。”北京市某小學一位科學教師說。
這位教師的擔心不無道理,石家庄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裴紅霞說,“雙減”前學生之所以有繁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根本原因在於考試升學評價制度。
在長期的應試思想的指揮下,中小學已經走上了一個“以考試促教學”“教什麼圍著考什麼轉”“不考的就不是教學重點”的怪圈。“因此必須要在深化教育考試評價改革上重點突破,轉變‘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教育觀念,扭轉不科學的考試評價導向,形成以立德樹人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考試評價。”裴紅霞說。
近些年,我國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在9年的時間裡我國已經有29個省份分5批次邁入了高考綜合改革行列。
高考被稱為“指揮棒”,高考的變化牽動著基礎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高考改革的背后是由評價改革帶來的育人方式的變革。
知識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考的。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督導室主任陳宏斌告訴記者,該校一二年級在六七年前就已經採用了自行開發的“樂評嘉年華”評價機制,“雙減”后也取消了紙筆考試﹔近年來3-6年級採用“樂評嘉年華”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取消紙筆考試不代表取消測評,而是提前規劃與布置,設立不同領域項目,在學期結束時進行考核。”陳宏斌說,以勞動教育為例,學生會在平時學習各種勞動技能,就比如掃地項目,既滲透在平時的家庭勞動中也體現在日常的班級勞動中,最終考核則以速度和整潔度作為評價標准,且難度隨著年齡增長遞增。評價后每個同學獲得的一幅“雷達圖”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的“五育”是否齊頭並進,一學期下來是否有進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於消除開展科學教育的關鍵障礙。”儲朝暉說,當下的學校教師和家長將孩子的時間、空間和學習內容安排得滿滿的,過於單一標准的考分比拼恰恰是開展科學教育最突出的障礙。隻有當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不斷提升,對他感興趣的問題探索到新的境界,才有可能真正跨入了科學的門檻。孩子有自主安排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對他感興趣的自然與社會問題進行體驗、考察、研究、探索,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要為他創造力所能及的條件。
春天意味著破土發芽。中小學科學教育正在面臨一場徹底的更新和變革,改革已經出發。
(記者 樊未晨 葉雨婷 張茜 實習生 張筱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