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學習貫徹二十大 首都教育在行動>>教育之聲

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馬駿
2023年02月15日16:1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啟功先生像

  北京師范大學校訓碑

  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中)與學生交流。

  著名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鄭光美(左)與學生交流。

  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的北京師范大學優秀畢業生黃文秀。

  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右)與學生交流。

  ■本期關注: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我國廣大高等院校也付出了不懈努力,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其中,有著深厚教師教育傳統的高校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實現由“多”到“強”的轉變提供助力,成為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支撐。本期,高教周刊關注高校在“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敬請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9月7日,在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親切回信,並向學校師生員工、廣大校友表示祝賀和問候,向全國廣大教師致以節日的祝福。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北京師范大學建設發展的親切關心與殷切期望,為我們辦好新時代教師教育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扛起服務建設教育強國的政治責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教育事業今后的發展目標,凸顯了教育的戰略地位,這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備受鼓舞。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作為教師教育的排頭兵,北京師范大學肩負著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中高度評價了北師大在教師培養方面取得的成績,對“優師計劃”師范生提出了殷切期待。我們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扛起黨和國家賦予的重大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積極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堅定教師教育的辦學初心使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北師大作為“我國最早的現代師范教育高等學府”,必須堅守辦好教師教育的初心使命,堅定“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辦學定位,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學校120年教師教育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要圍繞黨和國家對教師教育的新要求,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教師教育新模式,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源源不斷地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積極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矢志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回信勉勵“優師計劃”師范生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4年考察北師大、2015年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后,對北師大人的又一次鼓勵、再一次動員。作為“四有”好老師的首倡地、“優師計劃”的先試先行者,北師大肩負著培養追夢人和筑夢人的雙重任務。我們要弘揚紅色師范百廿傳統,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全面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努力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積極服務國家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北師大時指出,“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老少邊窮島地區”﹔2015年給“國培計劃(2014)”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強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此次回信又高度贊揚“優師計劃”師范生赴基層教書育人的堅定信念,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強烈的人民情懷。推動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變,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堅守辦學初心、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輸送和培育優質師資,是師范院校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北師大將全面實施包括“優師計劃”在內的“強師工程”,和兄弟院校一起共同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再建新功。

  健全多學科支撐的教師教育體系

  近年來,北師大圍繞“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定位,建立多學科共同支撐教師教育的教師培養體系,進一步鞏固凸顯了教師教育辦學特色。學校將對標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貫通學習、統籌落實,以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多學科支撐的教師教育體系。

  加強基礎學科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文理基礎學科是北師大的傳統優勢學科。基礎學科既是原始創新涌現的領域,是創新之源,更是教師教育的根基。基礎學科建設成效,直接關乎學校教師教育總體水平,也決定著學校原始創新的能力。學校將全面加強文理基礎學科建設,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科和文史哲、數理化、天地生等基礎學科群,在鞏固和提升文科基礎學科優勢地位的同時,大力加強理學學科建設﹔在加強北京校區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珠海校區文理學院建設,充分發揮基礎學科對教師教育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強化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發揮教育學學科優勢。聚焦國家教育政策和學校教師教育重大問題,開展高水平教育研究,引領教師教育改革創新﹔以“互聯網+教育”創新改革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變革,積極探索教師教育新形態﹔發揮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等學科平台決策咨詢功能,為國家教師教育建設貢獻北師大智慧。發揮心理學學科優勢。依托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聚焦兒童和青少年發展,開展高水平研究,引領學校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積極服務國家基礎教育改革。

  發揮其他學科的助推作用。堅持教師教育優先,充分發揮其他學科對教師教育的助推作用,形成全校所有學科共同支撐教師教育的辦學格局。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知識體系變革趨勢,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學科建設,積極探索計算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知識和新技術融入教師教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體育和藝術領域的教師教育,提升體育和美育的育人成效,探索體育和藝術領域文理交叉的教師教育新模式。鼓勵和支持師范專業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促進生態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融入教師教育體系。

  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

  大力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以及具有“四有”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是北師大必須堅定扛起的政治責任。學校將堅守“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辦學初心,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期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真抓實干、奮力前行,努力在立德樹人中出經驗、在教師培養上作示范,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教育。

  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要堅守師范初心,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五育並舉”和“三全育人”的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和具有“四有”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完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五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加強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和統籌指導,建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設置課程思政教改項目,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優,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健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立以基礎學科為主的通識課程體系,按照完備性、科學性和競爭性的原則,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完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匯聚優勢學科力量,重點建設“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四門教師素養類通識必修課,讓每名北師大學子都具備“四有”素養,打上鮮明“師范”烙印。健全課堂學習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范專業實驗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加大教育實習的過程性管理和督導輔導力度,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融合,完善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實踐育人體系,鼓勵和支持師范生深入欠發達地區開展教育教學實習和社會調查。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准。健全師德教育常態化機制,引導廣大教師嚴守師德底線,爭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以“四有”好老師楷模評選為牽引,加大教師楷模選樹宣傳和榮譽表彰力度,引領廣大教師既做“經師”,更為“人師”。堅持引育並舉。完善人才引進制度和政策,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提升人才引進的競爭力,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健全人才培育政策體系,著力培育青年人才,營造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在評價內容上,既注重學術評價,也注重育人評價﹔在評價重點上,突出創新創造,包括教學創新、思想創新、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聚焦代表性工作和代表性成果,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激勵廣大教師潛心育人、潛心研究,勇於創新、追求卓越。

  深入推進“強師工程”。近年來,學校按照“培養一批、輸送一批、提升一批”的總體思路,形成涵蓋招生、培養、輸送到職后支持、教育質量監測的全流程、閉環式、系統化的“強師工程”體系。學校將進一步強化“強師工程”頂層設計,推進各子工程銜接聯動,強化“組合拳”效應,多維度全周期服務師范生職業發展。穩步擴大“優師計劃”招生規模,“十四五”期間力爭覆蓋全部脫貧縣及中西部陸地邊境縣所在省份。優化“優師計劃”師范生培養機制。健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專業培養與跨學科學習結合、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結合、學院培養和書院培養結合、課堂學習和實踐教育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支持師范生職后發展和終身成長。持續做好跟蹤監測,以學校“優師計劃”專項研究為基礎,對全國“優師計劃”學生培養開展定期跟蹤監測,加強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為國家和學校完善“優師計劃”提供決策支持。開展高水平對策研究。依托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對我國公費師范生教育政策進行全面評估,提出優化思路與對策﹔加強中西部地區教師培養、就業、在職職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研究,為高質量實施“強師工程”提供決策支持﹔依托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對脫貧摘帽區縣的基礎教育質量進行監測,形成分析診斷結論,提出改進建議,加強針對性指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事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建設教育強國,需要立足長遠,久久為功。北京師范大學將在偉大復興大道上,勇擔責任,持續發力,貢獻力量。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本版圖片均由北京師范大學提供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