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交流等系列活動在香港舉行——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市民佩戴VR眼鏡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 |
現場演繹敦煌舞蹈、沉浸式體驗“盂蘭勝會”……近日,“傳承精神命脈 活化非遺文明”中華文化遺產和國際非遺交流系列活動在香港舉辦。活動展出來自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遺傳承精品,並帶來民族音樂、福建南音與茶文化等非遺項目表演,邀請市民共享非遺文化魅力。
活動主辦方紫荊雜志社表示,希望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充分發揮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外非遺交流互鑒和保護傳承,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多元展品齊亮相
本次活動展覽現場分為多彩絲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遺精品展區、國風潮韻——中華非遺傳承精品展區和源遠流長——文房書齋精品展區,陳列300余件非遺文化精品代表作,體現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開放包容價值觀。
“這是一面具有廣西特色的銅鼓,當地少數民族會用它來奏響禮樂,慶祝糧食豐收。”香港廣西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劉娟介紹,廣西這次帶來了5件非遺精品,並為到場市民講解每件展品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他們親身感受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
香港民族文化促進交流會會長李樂眉對南亞文化頗有興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遺精品展區,李樂眉站在斯裡蘭卡展櫃前,欣賞著眼前的特色蠟染和提線木偶。
“這次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非遺項目和精品亮相香港,為我們搭建起文化交流、互學互鑒的平台。”李樂眉表示,香港與祖國血脈相連,有涵蓋表演藝術、節慶活動等不同范疇的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希望香港非遺也可以利用此次參展機會‘走出去’。”
活動開幕當天還進行了福建南音《滿空飛》、敦煌舞《夢回敦煌》和粵劇折子戲《胡地蠻歌》3個非遺項目展演。開幕活動負責人洪高慈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只是擺在博物館或展覽館裡等待觀眾來觀賞,此次嘗試在展覽館裡進行現場非遺展演,相信能產生更好的推廣效果。
非遺“牽手”高科技
“盂蘭勝會”在香港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逢農歷七月,香港潮籍人士便會舉辦一系列傳統文化活動,祭祀祖先、祈福消災,以此教育子孫后代要孝敬父母,善待親人。在展覽現場,觀眾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即可“置身”張燈結彩的街市,欣賞虛擬潮劇表演和手工藝展示,體驗“盂蘭勝會”的火熱場面。
作為本次活動的最大特色,展覽特別設置了非遺新科技特色展區,將中華傳統文化精品和VR、NFT(非同質化代幣)等新技術相結合,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向市民展現“活起來”的非遺文化。
在展區一角,很多觀眾手持“中華非遺文化十二生肖”NFT卡通形象合影留念。負責該項目技術開發工作的朱皓康介紹,這組限量發行的“十二生肖”NFT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河南淮陽的“泥泥狗”為藍本,通過數碼藝術將文化和科技進行創新融合,讓流傳千百年的非遺文明與生活接軌,在數字空間促進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
活動主辦方表示,此次展覽充分利用香港在藝術科技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帶來繪畫、服飾、樂器、雕塑與其他民間藝術的沉浸式體驗,以助力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傳統文化“走出去”
在香港,非遺文化近年來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非遺傳承、展示活動也從博物館走進街坊社區。
日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舉辦“樂在非遺”同樂日活動,將非遺與文創相結合,以游戲和工作坊的形式將非遺帶進社區,讓市民親手制作微型點心、廣彩繪畫等,一睹客家花帶編織和中式長衫的制作過程,體驗身邊的非遺傳承。
“特區政府正在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促進香港不同文藝創意領域的發展與協作,完善產業生態圈建設,擴展與內地和海外的交流合作。”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香港將充分發揮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作用,加強在內地和海外推廣多元非遺項目,深化與世界各地民心相通。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看來,香港在保護、發揚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方面一直發揮著獨特作用。“香港可利用成熟的產業經驗和既有的國際市場條件積極投身到文化建設中,搭建文化傳播渠道、平台,更好地幫助中國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她說。
紫荊雜志社社長楊勇表示,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廣闊前景令人振奮,我們願同社會各界攜手努力,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發揚傳播、交流展示作出積極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