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關掉“濾鏡”的法蘭西(海外學子看海外)

唐亞騏文/圖
2022年12月01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巴黎風光。

熙攘的旅客、濃郁的咖啡、琳琅滿目的商店……這是我第一次降落在戴高樂機場時的記憶,也是我對這個國家的第一印象。轉眼間,來到法國已接近10年,回顧這些年在法的學習與生活,絲絲點點的酸甜苦辣歷歷在目,這些喜怒哀樂的記憶組成了我的留學時光。

其實並不“浪漫”

提到法國,許多人腦中會勾勒出一幅畫面:遠處高聳的埃菲爾鐵塔泛著暖光,一位美麗的女子坐在街邊咖啡館,妝容精致、優雅得體,一段浪漫故事從她的淡淡微笑中徐徐展開。

但,關掉“濾鏡”,現實生活才剛剛開始:喧鬧擁擠的街頭、堆滿垃圾的街角、地鐵站裡難以言喻的異味……這是鏡頭下的真實寫照。我漸漸意識到,原來“浪漫”的法國生活並非日常。曾聽說有一種名叫“巴黎綜合症”的心理疾病——前往巴黎的日本游客因抱有過高的期望,但在實際接觸后發現與預期落差過大,從而產生了一些心理創傷。剛到法國的我雖不至於此,但面對這個陌生的國度、面對與想象中的差異,我也有了些擔憂與緊張。

最初學習語言的時候,我住在寄宿家庭裡。國內幾個月的法語培訓還不足以讓我順暢地使用法語交流,加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文化,和房東溝通時,我倆偶爾會因言語上的誤會產生矛盾,也因生活習慣的不同鬧過不愉快。這也讓我初到法國的幾個月比想象中更艱難。

進入學校后,我開始獨自租房子居住。隨之而來的是高強度的課程、嚴格的考勤標准和密集的考試頻率,以及面對難稱“高效”的當地行政部門辦理繁雜卻重要的行政手續。這一切一度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壓力:從未經歷過的事突然蜂擁而至,我變得敏感多慮,除了按部就班上課、吃飯,其他時間就常常一個人待在家裡。

品嘗生活的味道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語言能力不斷提高,經歷的事也讓自己漸漸變得堅強,於是,我嘗試走出舒適圈,探索我期望的留學生活。比如,從很小的事情開始:與法國同學一起做桌中西結合的飯——原來番茄炒蛋是他們口中“神仙級別”的美味,我也能慢慢接受一些味道奇特的奶酪﹔一起談論同一部電影,感覺故事內容十分相似但影片的法語名和中文名全然對不上號,搜索到劇照后才恍然大悟﹔一起外出游玩,領略法國文化和美景的同時,也自豪地向他們展示中國傳統戲劇、服飾、音樂以及我家鄉的城市和鄉村美景,他們眼中閃爍著好奇與贊賞的光芒……

我也嘗試去了解法國同學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他們性格中的獨立和樂觀。法國學生從上大學開始,多數都是自己打工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他們很懂得節約,也抓緊一切時間進行學習。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法國同學的生活遇到了困難,但他們依舊樂觀,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與他們相處的日子也讓我意識到,一切沒那麼難,“學會每天開心生活”也是一門必修課。

走出舒適圈的我,逐漸體會到了留學生活的樂趣。當不同的思維和文化相互碰撞時產生的火花,也算是留學時光中一抹特別的印記吧。

增長跨文化交流本領

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了許多剛到法國的“萌新”,看到他們眼裡的迷茫,我仿佛看到了當初懵懂的自己。我意識到,自己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和融入新生活。於是我加入當地中國學聯,參與撰寫新生手冊、組織活動、解答問題、協助處理一些緊急事務,等等,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弟學妹們,付出的同時我也收獲了快樂和滿足。

跨文化交流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在學聯的工作中,我也遇到過同學遭遇歧視的事件。比如,一位法國老師在課堂上發表帶有偏見的言論,我們中國學生向校方進行投訴后,校長明顯包庇老師﹔有的同學被法國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區別對待﹔還有同學被房東、同事用明顯的歧視性語言進行攻擊。

面對一些不理性的聲音,大家勇敢捍衛並合理爭取自己的權利。同時,我們一直非常感謝堅定支持留法學子的中國大使館、領事館,祖國是我們的堅強后盾。當然,大多數法國人很友好,也樂於了解不同的文化,少數不和諧的聲音不能阻斷我們與國外友人的友誼與交流。

身在海外,除了專注學業本身,我們也要學會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自己,學會自信從容地表達,這也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寄自法國)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