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學霸”到加拿大農民:往前走就不焦慮的“董菜菜”
夏日晴天,距離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卡爾加裡以北約一小時車程的奧爾茲(Olds)小鎮,驕陽似火。“董菜菜”面帶微笑從他農場的樹林中走出來,膚色黝黑,渾身泥濘。
這位曾經的北京大學本碩連讀的地質系“學霸”,如今是這裡一名雙手磨出厚繭的農民。2021年初,他在視頻網站發布了第一條視頻《一位北大畢業生在加拿大的種菜之路!》。這條19分鐘的片子一炮而紅,如今在各平台播放量已累計約70萬次。
1981年出生的“董菜菜”本名董健毅,老家在河北唐山。2007年從北大畢業后進入一家全球知名油田技術服務公司。經歷不同崗位歷練后,他在2014年移民加拿大,准備在“石油城”卡爾加裡踏上新的跑道。
然而,國際油價崩盤令石油行業頓時陷入蕭條。對於剛來到加拿大的他,人生之路陡然下挫。
董健毅隻得選擇改行。在那段低谷期,他嘗試過很多兼職,最終把目光投向了農業。他希望引入中國成熟的大棚技術,以適應卡爾加裡冬長夏短但日照充沛的自然條件。
為此,他到千裡之外的農場拜師學藝,又回中國考察研習。2017年9月,在奧爾茲鎮一塊連籬笆都被原主人拆走了的荒地上,他正式開啟了自己務農的新篇章。
白手起家的困難超乎想象。預算有限,在當地又難以找到有相關經驗的工人,董健毅夫婦隻能自己動手搭建大棚。這位高材生利用能找到的工具和材料,不僅准確進行各種測量定位,還自制吊機完成了幾百噸的灌土、給棚頂鋪棉被等龐大工程。他笑說,解決搭建過程中的問題,中學知識已足夠,關鍵是活學活用。
幾乎全靠一己之力,耗時一年,他建起了長100米、寬10.5米、高6米的第一座大棚,棚內的蓄熱土牆約百米長、4米高、1米厚。這是當地首座雙拱雙膜結構的被動式冬暖型日光溫室。
隨后的種菜又是一輪“修行”。董健毅把華人愛吃的西紅杮定為主要作物。了解土質、氣候影響,摸清種植門道,他也花了至少兩年進行摸索和思考。
如今,他已建起兩座同類型暖棚以及5座單膜冷棚,正在努力擴大生產規模,並種植更多品種的作物。不同銷售渠道和採摘業務的顧客都在增長。
當他與太太以“董菜菜”“王果果”的網名開始試水網絡視頻,吸引網民的不僅是他有幾分神似中國影視明星雷佳音的長相,更是北大高材生移民后轉行當農民、“戰天斗地”的經歷。他自己搭建的大棚、種植的果蔬,農場一點點的變化,都令不少網民驚嘆和感慨。
有同行和學校師生來到他的“悠鮮美地”農場參觀﹔有人慕名遠道而來當義工,取經學藝﹔有當地機構邀請他開講座。收到越來越多咨詢的他又開設了英文視頻頻道。記者到訪時,一位來自安大略省的創業者正登門尋求合作。“董菜菜”說,成為“網紅”實屬意外,但大家的認可為自己帶來了更多動力。
“董菜菜”說,自己以前並未設想過日出而作、日落仍未息的農耕生活。現在雖辛苦,但得益於過去的野外油田工作經驗,卻也很適應,並無心理落差。同時,自己個性好靜﹔也喜歡在與植物、動物打交道的簡單世界中,發揮自身特長和創造力。
“董菜菜”坦言,建棚和種菜時遇到的重重挑戰也曾令自己焦慮、懷疑自我甚至動過放棄的念頭。即便創業至今已5年,仍會有焦慮之事。譬如,去冬今春遭遇極端低溫,今年6月出現反常低溫和持續大雨,導致大棚內嚴重積水,影響了收成。
但他深知,各行各業要干好都不容易,難免面對諸多痛苦。“人都有彈性,慢慢磨練、適應就過去了。”他說,要克服焦慮,一方面靠人生閱歷﹔另一方面,最大動力來自於想出辦法解決困難,“隻要能往前走就不焦慮。”
說話間,在自己搭建的第一座暖棚門前,烈日下的“董菜菜”摘下眼鏡,用衣袖擦了擦滿頭的汗珠。暖棚門上貼著他自題的兩句詞:“日啖番茄三百顆,不辭長耕奧爾茲”。(余瑞冬 李紫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