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22年08月26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新階段。

10年來,我國出台並實施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有力地推動了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實現了職業教育從“層次”到“類型”的轉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在育人模式上,堅持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專業教材開發,將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納入職業學校的教材,共同建設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在價值追求上,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生態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進一步明確諸多舉措: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2016年,作為天津職業大學的一名學生,賀志軍到天津奧展興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實習了3個月。畢業后,他跟一起實習的20多名同學都入職了奧展興達。現在,他是該公司的一名研發設計師。6年時間,薪水翻了兩倍。

馮艷文,天津職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賀志軍的老師。他告訴記者,“賀志軍上學的時候,實行崗位實習的教學模式,現在則是‘訂單班’培養,就業情況越來越好。”

“天津職業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末即開始嘗試與企業定向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大部分‘訂單班’都服務於本市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為天津提供技術技能積累、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天津職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鄭清春表示。

大二時通過華為的中級認証,到企業直接上手,畢業時企業給的薪酬比其他人要高出一截。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15屆畢業生徐劍波是深職院-華為培養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証共生共長”模式受益者之一。

針對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產業鏈人才急缺的難題,從2011年開始,深職院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建ICT專業,共育ICT人才,使學校課程與企業認証互嵌共生、互動共長,實行進階式培養、個性化學習,形成了靈活可選、人人成才的三分課程體系。多年來,深職院與華為開展了一系列的緊密合作,校企共建了華為ICT學院、華為雲鯤鵬中心、華為5G實訓基地等多個項目,實現了文化、技術、人員等要素資源的互通。“課証共生共長”人才培養模式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產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向全國推廣。

7月15日,深職院與華為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一種新型校企戰略合作模式,以更好應對數字經濟發展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書記楊欣斌深有感觸,把握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學校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驅動。

創新“研學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化培養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柔性玻璃項目讓我認識到了一個新世界。”在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時,在校申報專利19項、“互聯網+”大賽國賽金獎獲得者、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鄭旭飛同學表示,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他養成了查閱資料、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提升了團隊合作的素養。

這也是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群“研學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身上的呈現:大一能針對某一問題查閱背景資料提出創意,大二能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部分試驗、工藝設計或產品設計工作,大三能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有關科研項目的產品小試、中試和生產工藝調試工作。

“研學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是研。材料成型專業群聚焦陝西省“兩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產業高地,按照“你有設計、我有活計﹔你有想法、我有辦法﹔你能上天、我能落地”的思路,依托國家、省、校三級科研平台與產教融合平台,與23家“兩機”高端企業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創新了“研學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700余名學生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各級縱向、橫向、產品試制項目130余項,實現高校科技研究和高職技能技術應用相結合,打通了技術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公裡,為航天航空高鐵關鍵零部件生產、工藝等“卡脖子”問題的解決貢獻了職教智慧和力量。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推進育人方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將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探索國際化技能人才培養路線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大批合作項目相繼在世界各國落地,而這迫切需要職業院校攜手企業共同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

作為魯班工坊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發揮水利人才培養優勢,攜手中國水電八局、中國水電十一局,依托海外工程項目,先后於2018年和2019年在贊比亞、南非開辦大禹學院。

贊比亞大禹學院校區距水電站施工區僅幾公裡,便於組織現場教學,做到了學校是學生的培訓地,工地是學生的訓練場。學院形成了以水利建筑工程技術、土木工程檢測、工程測量、機械維修、電氣自動化為核心的專業群,開發的5個工種教學標准獲贊比亞技術教育和職業創新培訓署官方認可,邁出了中國職教標准“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保平告訴記者,大禹學院將國內“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拓展至海外,實現了職業教育與企業實踐的無縫銜接。大禹學院還引入社會評價,為學生進行國際焊工資格証書培訓,通過率100%。

“他們的培訓效果很好,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技術。”大禹學院外籍優秀學生代表杰西卡成為贊比亞第三位取得國際焊工資格証書的女性,她的經歷激勵了當地大批青年女性。

三年的求學時光,老撾留學生阿倫功從不會說中文到技能傍身,再到與團隊協作獲得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一名和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這是他連想都不敢想的。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與老撾教育與體育部合作的“中老職業教育戰略合作項目”於2020年7月入圍“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作為受益者,阿倫功進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專業學習。“我會繼續努力學習,將中國的技術和先進理念帶回老撾,為老撾的發展貢獻我的力量。我也會將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講給我的老撾朋友們,做一名‘中國-老撾友誼使者’。”阿倫功說。(記者 靳曉燕 劉茜)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