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華裔青少年學中文 如何打破學習瓶頸?

2022年08月26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打破學習瓶頸

日本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小學一年級學生在學習漢語拼音。

德國杜塞爾多夫漢園中文學校小班課的學生在上課。

美國亞特蘭大童心中華文化學校中華傳統文化課上,學生在展示作品。

形成持久興趣提高中文水平

張岩鬆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海外各類華文學校約2萬所,華文教師有數十萬人,在校學生達數百萬人。從影響因素看,海外華文教育直接相關方有學生、家長、教師、華文學校。那麼,如何從上述幾方面突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文學習瓶頸呢?

首先,從學生層面來看,堅定文化自信是中文學習的前提。大部分海外華裔青少年是在居住國當地出生、成長的,隻有認識到父母和祖輩的華僑華人身份,對中國產生親近感,才有可能真正接納中文學習。可以說,中文學習的前提就是以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為核心的文化自信。

在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的過程中,應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比如,想跟國內的爺爺奶奶視頻通話,想了解為什麼春節吃餃子,想看懂中文動畫片等。有了初步的動機,就有了學習中文的入口。

形成長久興趣是決定中文水平的根本,因為興趣是學習中文的內驅力。中文學習不應拘泥於在哪個階段一定要掌握多少字詞句,而是應時刻保持學習興趣。中文水平能否持續提高,成年后能否繼續堅持學習也是重要因素。

其次,從家長層面來說,父母是構成家庭語言環境的主要因素,家長的語言策略和文化意識很大程度決定了海外華裔青少年對學習中文的態度。

在筆者看來,家長可以從4個方面推動孩子的中文學習。第一,堅持在家說中文,哪怕孩子不用中文回答,家長也要堅持說中文﹔第二,帶孩子多回中國實地體驗,到各地看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並感受了解當代中國﹔第三,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和感受中華文化,參加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活動﹔第四,讓孩子吃最地道的中國美食,因為通過味覺記憶,可以讓孩子與中國更加親近。

第三,從教師層面來說,除了教學技能、任職經驗等基本因素,海外華文教師的使命感、職業忠誠度也對華裔學生的中文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值得關注的是,需關照海外華文教師隊伍發展持續性,以培養出華文教育本土接班人,完成代際傳承。

第四,從海外華文學校層面來說,需要營造校園中文環境。作為連接華裔學生、家長、教師的平台和紐帶,學校應有意識將中文作為校園交際語言。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比如可以通過中華文化活動推動語言生活,因為學習中文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語言知識、獲得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活動中使用中文,體驗學習中文的樂趣,激發學習中文的內驅力。以我所在的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為例,多年來,學校連續舉辦中文演講會,學生在舞台上面對數百名觀眾用中文演講,實際上將語言學習與自我認知、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結合了起來,也收獲了經由中文帶來的自信。此外,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學校還舉行了醒獅點睛活動,全體學生參與,並在橫濱中華街舞動70頭醒獅,那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溢於言表,參加活動后,學生的中文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華文教育是植根於華僑華人社會的,教授的是祖(籍)國的語言文化,所以二者也成為重要影響因素。總之,突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文學習的瓶頸需要多方合力、系統規劃。

(作者系日本橫濱山手中華學校校長)

教學對象的多元化是難點

王阿夫

曾經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我目前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漢園中文學校從事海外華文教育工作。在不到3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切實地體會到了海外華文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的不同。曾有朋友對我說:“不都是教中文嗎?能有什麼不同!”他隻說對了一半。確實,海外華文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都是中文教學,有一定共性,但兩者並不能混為一談。

海外華文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最大的差異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不同。簡而言之,海外華文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傳承”,而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傳播”﹔海外華文教育的主要教學對象是華僑華人子女,而漢語國際教育的主要教學對象是非華裔的外國人。

海外華文教育相較於漢語國際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其教學對象的多元化,這也是海外華文教育最大的難點所在。因此,不論是班型安排、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還是教學等方面都必須適合其多元的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以漢園中文學校為例,學生為當地的華裔青少年、因工作關系外派到德國的中資企業工作人員的子女等。華人父母對子女的中文學習普遍要求較高,原因有“留根”“傳承”的期望,也有回國后孩子能繼續在國內學校上學的剛需。面對多元的教學對象,漢園中文學校的班級分為母語、繼承語和二語3個班型。我教的3個班級均為繼承語高年級班。

在教學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海外華文教育不能全盤照搬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內容,也不能採用和漢語國際教育相同的教學方法。同樣,教學對象是教學工作的“落腳點”,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教學內容上,海外華文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語法、漢字、語言技能等方面。

例如,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語法教學佔較大比重。然而,在海外華文教育的教學中,很多語法規則並不需要花費時間講解,華人家庭的學生一般有著較好的語感。如“比”字句是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語法點,但華人子女可能從小就會說“他的蘋果比我的大”這樣的句子。漢字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是“難點”,但並非重點。而在海外華文教育的教學中,漢字教學卻恰恰相反,是“重點”,而非“難點”。華人子女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對漢字並不陌生,學習漢字沒有“畏懼感”。

另外,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語言技能教學中的聽、說、讀、寫4項技能的學習為“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然而,在海外華文教育中,學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聽說能力,在漢園中文學校的學生中,多數學生在家中與父母用中文交流。但是,他們的讀寫能力卻遠遠低於聽說能力。因此,在海外華文教育中,語言技能教學的內容是鞏固、提高“聽說”能力,強化“讀寫”能力。

那麼,如何強化讀寫能力呢?這就說到了海外華文教育的教學方法。比如,若要提高寫作能力,就需大量閱讀。我為自己教授的3個班級選擇的課外閱讀書籍中有小學版與青少版的《西游記》,因為書中精彩的情節、鮮活的角色以及完整的探險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我並不強行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細讀,而是建議他們在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情況下快速閱讀。但是,要求學生標注出喜歡的句子和有意思的內容,並和其他同學分享。閱讀的同時,寫作訓練也必不可少。我曾要求學生去看綠芽、紅花等具有季節特色的景色並進行描寫,也曾加入介紹德國的風土人情、體育明星等寫作內容。

除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之外,海外華文教育在教師培訓、教材編寫及測試等方面也需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和多元性,以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系德國杜塞爾多夫漢園中文學校中高級專業中文教師)

講述漢字源流是有效方法

周姝珺

多年來,不少華人家長和有心投身海外華文教育的老師們在海外華裔中文教育領域不斷嘗試,但也遇到多重挑戰。

北美華文教育服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非營利周末中文學校以漢語水平考試(HSK)四級作為學生的畢業考核,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華裔學生通過考試。此外,就職於美國學校的中文老師也會組織學生參加漢語水平各級別考試,以此作為教學測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文教學方面還有可改進之處。

以我所在的童心中華文化學校為例,學校於2015年成立,從2016年起,學生開始參加HSK考試,當時以學生年齡小、學制短而引起同行關注。我們的中文教學衡量標准是以國內同年齡學生的漢字認字量為參照,另外增加國學課、文言文、書法等課程,這些做法獲得了家長的認可。此外,童心中華文化學校自編教材、編寫統一教案、按時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等做法,也吸引了不少美國學生,這也是學校教學理念在當地得到認可的體現。總結其中的經驗,是我們堅持高質量的中文教學。

在海外教華裔青少年中文,到底要教什麼?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也是筆者常思考的問題。是讓學生能把簡單中文對話寫下來並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嗎?我們看到,隨著科技的發展,海外華裔青少年達到上述中文水平,相關中文APP就能實現,所以,僅僅達到上述目標是不夠的。

根據童心的教學實踐,學中文要早、多、快。原因之一是,從思維發展階段來看,兒童期是識記漢字比較好的階段﹔原因之二是,英文的聽說讀寫和中文的聽說讀寫不同,海外華裔青少年最好在英文閱讀思維佔主導前,將中文水平提升到能自主閱讀的程度。

具體而言,首先,要提高學生識讀漢字的數量並注重培養學生中文寫作的能力。其中,講述漢字演變過程、認識甲骨文等都是有效的教學方式﹔第二,要把中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第三,要開展文化教學。

但再好的教學理念隻有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才能發揮效用。如果家長不積極,孩子的中文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影響。以美國為例,不少學校開展“國際夜”等展示不同國家文化和飲食的活動,這正是中文學校展示自己的機會。筆者還記得當童心中華文化學校的國學藝術團出現在活動現場時,學生家長很是自豪,這也反過來讓其更支持孩子的中文學習。此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中文感興趣,如果能把這部分學生吸引過來,讓他們愛中文、愛中華文化,也會增強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的認同感。

就提升中文教學效果而言,良好的師資是首要前提。教學實踐証明,吸引中國國內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到海外的華文學校實習是有效方式。這樣一來,就可以運用海外華文學校一線教師和中國國內相關專業學生兩種人才資源,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童心中華文化學校便是中國高校和美國當地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相關專業學生的實習單位,學校從中受益良多。

總之,華裔青少年學好中文既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推動,也離不開海外華文學校的高質量教學。

(作者系美國亞特蘭大童心中華文化學校校長)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