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思政

職業教育何以賦能橄欖型社會建設

金波
2022年08月05日16:5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率先建設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是必然路徑。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類型教育,兼具就業性、大眾性、產業性和社會性的基本屬性,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人民滿意教育的“推進器”,對於橄欖型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職業教育何以賦能橄欖型社會建設,值得深思。

橄欖型社會建設需要技能賦能

浙江要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關鍵在於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即實現“擴中”“提低”。

從目前浙江橄欖型社會建設的設計思路來看,主要是關注九類群體、實施八大路徑。所謂九類群體,是指技術工人、科研人員、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高校畢業生、高素質農民、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進城農民工、低收入農戶、困難群體。這些群體中,既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擴中”重點群體,也有收入水平低、發展能力弱的“提低”重點群體。在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發展能力增強和收入水平提升的關鍵在於技能提升,特別是從業人員關鍵技能的提升。所謂八大實施路徑,是指促就業、激活力、拓渠道、優分配、強能力、重幫扶、減負擔和揚新風。以上八大路徑中,強能力是核心,而強能力的關鍵在於技能賦能,在於構建以技能提升為核心的終身教育開放共享體系。

根據人口“七普”和相關統計數據,浙江省近十年人口增加了1014萬,總人口超過6400萬,其中具有大學學歷的不足1100萬,佔比不足總人口的兩成﹔省外流入人口的教育水平仍以初中及以下為主,約佔流入人口的七成左右。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背景下,浙江橄欖型社會建設,必須通過廣泛開展職業培訓,積極推動與經濟轉型相適應的培訓轉型,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全面加強人力資源開發,率先形成重視技能、崇尚技能、學習技能、擁有技能的技能型社會。

構建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是建設橄欖型社會的應然之選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隨著浙江深入實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將越來越緊迫。解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亟須職業教育向更高水平邁進,構建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

一是構建適應新發展格局的現代職教體系。一方面,推進浙江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十四五”期間率先建成5-10所本科職業院校。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方案銜接。另一方面,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通過在普通中小學實施職業啟蒙教育,探索發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建設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方式,實現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証、積累和轉換。

二是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通過建立經費穩定增長機制、出台“獎勵+激勵”的政策、加大省級統籌力度等途徑增強經費保障。通過指導高職院校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高等職業院校治理結構、設立理(董)事會、擴大二級院系管理自主權等方式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前移浙江高職院校質量年報關口等方式推動職業院校真正形成診改內生動力機制。借助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培訓指導、鼓勵先行先試等措施,形成診改內生動力機制。通過持續完善專業技術評聘方法,優化浙江“雙師型”教師素質結構,理順體制機制增加企業教師來源。通過研究提層次,主要是進一步加強浙江科研機構標准建設、聚焦熱點展開研究等。

三是形成人人可及的全員服務體系。一方面,職業院校全體師生員工都要成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有力服務者,履行服務教育、服務社會之責。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要錨定育訓結合,關注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強化終身教育和全民培訓,推進貫穿職業生涯的各類技能培訓和一切旨在提升職業素養的繼續教育。如重點關注浙江省山區26縣,重點面向鄉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肄業生等年輕學生群體開展培訓,鼓勵好學的青少年、動手能力強的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促使年輕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長,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推進橄欖形社會建設的必然之舉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5G等新一代技術引領科技革命,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職業教育以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就業為辦學方向,新發展格局下,推動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既是必然之勢,更是必然要求。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實踐路徑應著眼於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專業緊貼產業。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要“應需而變”,精准對接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實時優化,實現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一方面,要聚焦浙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特點,重點設置與數字安防、網絡通信、智能計算、生物醫藥等浙江標志性產業相關的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另一方面,要圍繞推動浙江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注重制造業、紡織服裝業等浙江傳統產業相關專業的改革和建設,服務傳統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

二是課程緊貼崗位。職業教育課程建設要“經世致用”,推動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相一致,促進社會元素與教育元素相對接。其一,在課程開發機制上,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技術需求,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標准並建立定期更新機制。其二,在課程開發主體上,應積極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內容,將有代表性的技術、工藝和規范以及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實踐內容,校企合作共同構建課程評價指標。其三,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上,要化虛為實,不斷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利用,擴大受益面。

三是教師緊貼行業。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既要滿足學生技術技能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雙師型”教師是對能力的動態觀測和衡量,要求不斷地和學術界取得聯系,同時和企業界密切聯系。一方面,積極構建教師多元培養格局。大力支持教師到技術師范或高水平院校等平台培訓進修。全面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推進職業院校教師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另一方面,構建具有浙江特色“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浙江區域范圍內,優化崗位設置結構、優化教師崗位分類,明確教師發展定位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辦法,著力推進校企互通、雙向互聘。

(作者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林露、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