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北京大學:勇擔教育強國使命 奮進時代發展新程

2022年08月01日08:1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北京大學臨湖軒北側有個小庭院,風景宜人,樹影婆娑間透出未名湖粼粼金光。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北大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同他們親切交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北大人一直銘記於心。

時光流轉,盛夏燕園草木蔥蘢、湖光瀲灩。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於7月31日召開。作為中國大學的標杆,站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擁有百廿余年深厚歷史的北京大學,正在擘畫內涵式發展新圖景,書寫時代新篇章。

扎根中國大地,走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的重要論斷,為中國建設什麼樣的一流大學、怎樣建設一流大學指明了前進方向,北大人牢記心間。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這條“新路”,是一條怎樣的道路?

這是與國同行的開拓之路——

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立志復興的奮斗歷程中,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從創辦之日起就肩負著興學圖強的歷史重任,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確立范本。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大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

這是勇擔使命的自強之路——

近年來,北大培養和匯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鄧宏魁教授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創新了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新一代底層技術﹔彭練矛教授團隊將碳管芯片技術推至5納米水平,創造未來芯片的北大方案﹔程和平教授團隊在高時空分辨在體成像系統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術革新……一系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北大科研綜合實力、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這是強國有我的奮進之路——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繼承紅色血脈,堅定前進方向。面對世紀疫情的嚴峻挑戰,北大青年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彰顯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2020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從百年前五四青年高呼“中國不亡,有我!”到改革開放初期北大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再到新時代青年吶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是一代代北大人把生命深扎中國大地的錚錚誓言。

錨定一流目標,當好中國大學排頭兵

回溯歷史長河,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立時明確的“各省之表率、萬國所瞻仰”辦學理想,到1994年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提出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從1998年百年校慶時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征程中邁出新步伐,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高瞻遠矚地指出:“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做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排頭兵,北大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實現這一目標,要培養一流人才。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識科學學院博士生王亞平到太空“出差半年”,成為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性、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中文系畢業生宗立冬投身祖國西北大地,站到了揮鍬農建、環境整治的第一線,被評為“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他說“這是干實事的廣闊天地”﹔過去五年,北大共有114人參軍入伍,繼“海軍陸戰隊偵察兵宋璽”后,不斷涌現出“雷鋒團唐青”“航母女兵王心怡”等優秀典型。

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北大走出了高質量育人新路:構建“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堅持“以本為本”,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堅持以學生成長為核心,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五育並舉”“三全育人”……

實現這一目標,要布局一流學科。

2020年,北大與莫斯科大學牽頭成立中俄數學中心,著力打造世界級數學研究高地。2021年,三星堆再醒驚天下,眾多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學子、校友參與探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擦亮了北大考古這塊中國現代考古學界的“金字招牌”。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萌發於深厚的基礎研究,往往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第一支點,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北大守護好學科根基,重點保障基礎學科資源投入,4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五年來,北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形成學科建設新面貌,構建了一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實現這一目標,要鑄造一流隊伍。

在北大,有一位擁有超高人氣的“主播”——歷史學系閻步克教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因在國外探親無法回國,年近七旬的他克服13個小時的時差,堅持在線教學。平日裡,閻步克還將精心制作的課件發到網上,與全國各地的歷史愛好者分享。

五年來,北大入選兩院院士14人﹔700多名頂尖學者和優秀青年人才選擇加入北大,其中90%為中青年人才﹔約1200人次入選各類高端人才計劃,北大有力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2018年,北大設立了首屆教學系列獎,獎勵在教學一線、在教學實踐中潛心投入精心鑽研的教師。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把穩發展之“舵”,夯實育人之“本”

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北大一直在思考:未來,中國高等教育如何破浪前行?

北大黨委書記郝平說:“今后五年,是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五年,是北大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的五年。”

在變局中開辟新局,在奮進中再譜新篇,北大人期冀實現更多新跨越。

把穩發展之“舵”——

走進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院姓馬,在馬言馬”八個大字十分醒目。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強調,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北大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發源地,1992年成立了全國首家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年成立了全國首批之一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近年來,北大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並設“大釗班”本科班,建優建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

北大黨委有這樣一個共識:要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必須堅持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不斷強化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夯實育人之“本”——

在八桂大地的山嶺原野間,調研文化產業、感受鄉村振興﹔在山西大同的平原山丘上,閱歷鄉土中國、認識地形地貌﹔在河北正定的紅色遺址上,體悟公仆精神、尋訪黨員初心。2019年夏天開始,每年都會有數千名北大師生,奔赴祖國萬裡疆域,追尋時代之問,修習1學分思政實踐必修課。

1學分的創新,是北大開拓思政育人新局的生動實踐。三年來,北大用好社會大課堂,建設了286個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在中國大地上講好“大思政課”。

心懷“國之大者”——

近年來,北大一批突破性創新成果令人振奮:顏學慶團隊建成世界上首台小型激光加速器輻照裝置﹔高文團隊8K超高清視頻多態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落地應用﹔“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等重大科學設施全面竣工……堅持“四個面向”,北大自覺地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位置。

“北京大學將始終堅持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規律,努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北大校長龔旗煌說。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黃昭華)

(責編:何淼、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