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留學期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本報記者  周姝芸
2022年06月16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留學期間,學子們在陌生的環境裡獨自生活,需要面對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學業壓力等現實問題。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留學生學習、社交壓力加大,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更受關注。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留學生和專家,聽聽他們應對心理健康挑戰的經歷和建議。

  

  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

  “在韓國,不少同學面臨語言方面的困擾。”廖珂就讀於韓國延世大學,據她觀察,部分中國留學生因為韓語不太好,很難交到要好的朋友,又因為長期身處國外,國內好友、父母很難對自己面臨的困境及時進行正向的溝通和疏導。“一些同學坦言,經常感到孤獨。他們對在韓生活持消極態度,因此回避社交,這樣更缺少朋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即便對於外語好的同學,溝通障礙也可能存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出國人員心理健康支持系統項目組秘書長、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李同歸認為,溝通不僅僅是語言本身,還會涉及文化背景。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時候我們會在日常的交談中使用網絡詞匯,如果對方沒見過這個詞匯,或者不知道‘梗’,溝通就會尷尬。如此一來,會導致自己慢慢地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封閉起來。”李同歸說道。

  對此,李同歸建議,中國留學生要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網絡,包括個人圈和社會圈。

  “個人圈聯系人包括父母、同學、導師等,國內的朋友也不要斷了聯系。社會圈指留學的學校、社區,比如各國有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學友會等留學生群體組織,同學們要多參與相關活動。”

  不久前,延世大學中國學聯就組織了一場線上心理健康講座,在這次活動中,在韓中國留學生一起互動聊天,學聯還為大家創建了可以互相認識、幫助的社群。

  於潔楠是延世大學中國學聯組織策劃部的部長,談及此次活動,她說:“活動后有同學特地聯系我們,吐露了自己之前在大學裡很難認識到新朋友的苦惱,表示很喜歡此類活動。大家都是身在異國他鄉的留韓學子,很多同學在學聯活動中找到了歸屬感。”

  培養愛好調節負面情緒

  出國留學意味著學子們要在陌生的環境裡獨立開始新的生活,在適應前,周圍環境、人際交往等問題都會成為挑戰,進而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於潔楠作為在韓中國留學生的一員,切身感受到了身邊不少同學有負面情緒。“比如在疫情期間,很多中國留學生對於線下課有恐懼、排斥的心理,也有社交苦惱以及因不能回家、想念父母產生的消極情緒等。”

  負面情緒的表現症狀有哪些?李同歸羅列出以下幾種。“首先就是情緒低落,感到空虛。比如有的同學早晨醒后先瀏覽手機信息消磨時間,感到索然無味,不知是否應該起床、上學,心裡覺得空落落的﹔還有的同學會自責,后悔離開家鄉出國留學,感到無助、無望﹔一些同學會緊張,甚至會無緣無故地擔心發生不好的事,總懷疑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還有同學會變得易怒、暴躁,以往不在意的事現在也能使自己心煩等。”

  於潔楠建議,學子們可以通過向他人傾訴來調整負面情緒,而不是獨自承受。“比如延世大學中國學聯在公眾號開設了樹洞欄目,聽取每一位投稿同學的煩惱。我們發現,說出心事可以幫助大家減輕心理負擔,而且聆聽的同學還能給出有用的建議,對緩解負面情緒很有幫助。”

  情緒調節的方法有很多種,李同歸認為一個基本原則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子們從現在開始可以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並且堅持下去。當大家留學在外心情不愉快時,做感興趣的事,能調節心情。”

  積極樂觀釋放學業壓力

  留學期間,學習仍然是首要任務。記者了解到,當面對高強度的學業壓力時,不少同學會有緊張、焦慮、痛苦等心理問題症狀出現。

  “在韓國上大學課業較多,小組協作也十分頻繁,很多留學生剛開始會覺得很難適應。”廖珂說,“因此,不少留學生的學業壓力大、學習吃力,但想要獲得好成績的心情迫切。這時不知道如何調節,就容易陷入苦惱無法自拔,精神上處於高壓狀態。”

  面對學習壓力如何有效自我調整,李同歸給出了建議。“同學們要有自我效能感,它指一種‘我一定能做好’的強烈信念,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抗壓能力,需要有意識地激發出來。同時,大家要學會保持樂觀,以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問題,調整好面對困難的狀態。”

  “心態的調整並不容易,最直接的方法是從改變行為開始。”李同歸進一步解釋說,“可以給自己設定目標,比如堅持跑步、鍛煉,多調幾個鬧鐘督促自己早起,這是當下完全能做到的。有了積極的行動,心態自然會受到影響變得開闊,這樣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當持續處於高壓狀態下時,我認為要找一個宣泄的出口,比如放鬆休息。給自己放一天假、吃好吃的東西、看場電影、聽音樂等。”於潔楠說,在延世大學舉辦的心理健康講座中,她還了解到大部分心理測試都把睡眠當作重要的考察指標。其實,保証充足、良好的睡眠對擁有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出現嚴重睡眠障礙,要向專業醫生、心理咨詢機構尋求幫助,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