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南通大學:培養更多“追風逐電”的創新人才

2022年05月29日09: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2021年,南通大學“電機學”課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作為主講老師之一,電氣系主任羌予踐教授坦言,南通大學電氣類專業以新時代為國育人、服務社會為專業建設目標,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作為教學育人的方向和重點,由來已久。

“隻要與機器接觸,我都會下意識去思考有沒有改進空間或方法。”在老師們的影響下,今年讀博一的趙佳皓,早早養成“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思辨性思維和自主探究的意識自覺。去年深入工廠的一次研討性課程設計,讓他深受啟發,並由此設計出一款自動處理振動時效應力的設備,最終獲得發明專利。

早在2004年,南通大學就依托電氣專業成立國內首個“風電班”,注重提升學生面向產業需求的跨界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開創了國內新能源產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先河。如今,這個“風電班”一半以上的學生在風電行業深耕,且大多走上所在單位中高層崗位。“我打心裡感激‘風電班’帶我進入這一行。”南京風電副總經理屈虎正和同事們“追風逐電”,借風電之力為國家減排降碳事業擔當作為。

起步早的南通大學,同樣面臨時代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對電氣類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觀上要求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全學科’的學習能力、‘下得去’的工程實操能力、‘上得來’的工程研發能力,以及‘專創融合’的集成創新能力。”南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茅靖峰表示,傳統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走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都要強的“新工科”路子。

為適應國家對電氣類人才的需求,南通大學以工程性、創新性項目實踐和豐富的校內外科技活動為依托,在課內課外融合、校內校外互補的基礎上,通過“三問”大大提升了電氣學子的實踐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比如,問產業需求開新課,通過創設《電力驅動技術綜合課程》《電力行業智能機器設計與實現》等綜合性特色課程,緊扣當地企業工程前沿,課程跨多個學期開設,可以把其他課程所學運用於實際工程。

“學校將專業與企業實際結合,創設各種條件鍛煉我們的眼力、腦力和動手能力,讓我們在行業裡嶄露頭角。”去年剛被推免為南通大學研究生的范雷金,大二時參與研制的“海工高精密智能焊接系統”,填補了當時國內大型板材焊前、焊中、焊后一體化自動作業技術和裝備的空白。

培養的人才符合時代要求,就業是最好的証明。

長三角地區是電機、風機、電動工具、海上風電、船舶驅動等旋轉電動產業集聚區,南通大學身處其中,自覺將電機及系統確立為電類專業的特色方向,並大力推動學生在這片沃土上取材立論、學以致用。

翻開電氣工程學院教學文件,“學生畢業設計選題必須呼應企業創新需求”“應使70%以上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或從事企業兼職”“應使青年教師100%主持或參與橫向課題研發”等一一列入。學院打造全產業實踐教學基地鏈條,以滿足學生進階式訓練需求。

“我們的畢業生80%以上進入長三角行業骨干企業,用人單位評價他們‘基礎扎實、招之能用,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躬耕電氣專業教學三十余年的吳曉教授言及此,滿臉自豪。

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學校將繼續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高質量就業為根本,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共同體,在校地同頻共振中提升南通大學品牌效應。(蘇雁、徐凌、余小喬)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