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楊洲:恆守家國情懷 書寫報國之志

相 闊
2022年04月06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楊洲2015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走進北京科技大學的主樓,寫有“學厚質朴,百煉成材”八個大字的牌匾映入眼帘。這不僅是北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創院精神,也是該校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教授、留瑞海歸楊洲的治學理念。

  

  瑞士留學 潛心科研

  2003年,楊洲選擇前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進修,正式踏上了瑞士留學之旅。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一所朴實低調、治學嚴謹的歐洲名校,愛因斯坦、倫琴、馮·諾依曼等杰出科學家都曾在此學習,32位諾貝爾獎得主曾經在此學習、工作。

  陌生的文化氛圍,繁重的科研壓力,讓初到瑞士的楊洲體重驟減了十幾斤。他積極調整心態,努力融入新的學術環境。留學期間,楊洲的假期大多時候都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的,憑借好學與勤奮,僅用了半年時間,楊洲就完成了一篇論文的核心成果,速度之快令其導師也感到驚訝。

  世界頂級的項目資源、前沿領域的研究課題、優秀的工作伙伴、兼蓄包容的多元文化、美麗的湖光山色……楊洲在瑞士度過了4年時光。“留學瑞士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讓我對科研有了更進一步的追求。”他說。

  學成回國 施展抱負

  “畢業回國是必然的!”

  想起當初決定,楊洲堅定地說。

  留學期間,楊洲接觸到了最早一批來到瑞士求學並定居的中國留學生。“上世紀80年代,無論是科技水平、科研環境還是生活舒適度,中國和發達國家確實有一定差距。”楊洲說,“那時候在瑞士工作,1個月的工資等於在國內工作好幾年,這種巨大的差異的確會給中國留學生帶來沖擊。”

  2007年,“留下”還是“回國”?這個選擇擺在了楊洲面前。與他同期出國的留學生有部分選擇了“留下”,而包括楊洲在內的一些學生則選擇了“回國”。“兩相權衡,我認為回來能更好地報效祖國。”他說。

  博士后出站后,楊洲放棄了瑞士的優渥條件,決定回國前往北京科技大學任教。擔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教授以來,楊洲主要從事有機光電功能材料的研究,如今,他已在這一領域深耕20多年,獲得發明專利20多項,發表多篇SCI檢索論文。回國15載,楊洲從沒后悔過自己當初的選擇。

  多年來,楊洲見証著祖國的飛速發展。“我留學的時候,中國在經濟、科技、生活水平等維度與西方國家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國內發展的速度令人驚嘆。而現在,國內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洲表示,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始終流淌在血液裡,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留學生出國、回國,傳承報國傳統,接續奮斗,乘風破浪,書寫自己的“逐夢”故事。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給全球經濟注入活力,這意味著年輕一代有更多機會、更多空間來施展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近年來,為了鼓勵更多留學生歸國創新創業,從國家到地方紛紛出台各類針對留學生的利好政策,楊洲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留學生學成回國,干事創業,在祖國大地上實現夢想。

  “不僅是剛剛畢業的留學生,我認識的很多在國外定居多年的人才也紛紛踏上歸國之路,其中許多人在回國后取得了突出成就,讓自己的事業也更上一層樓。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發展機遇。”

  扎根崗位 授業解惑

  踐行愛國奮斗精神,需要立足本職工作,在科研事業中做出貢獻。“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扎根崗位,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勇於探索未知世界。要聚焦國家發展需要,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久久為功,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楊洲表示,堅持站在教學一線,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播正能量,一個人可以影響十個人,十個人可以影響百個人……這也是為人師表的責任與使命。

  這是一個開放則強、封閉則弱的時代。留學不僅是各國學生交流與溝通的途徑,也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人才的渠道。得益於曾經的留學經歷,楊洲也鼓勵自己的學生“走出去”,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科研經驗。他說:“對於青年而言,開闊眼界很重要,一方面要廣泛學習知識,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使在很多細分領域上,中國的科研水平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開展多層次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仍舊很有必要。”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育者,楊洲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同時也感受到時代帶來的重大機遇。“時代的舞台正在向一批批海歸張開懷抱,將個人夢想與家國夢想相連。”他說。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