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雙減”進入實操階段 如何根治“頑疾”

2021年08月23日08:1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雙減”進入實操階段 如何根治“頑疾”

  近日,北京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北京版的“雙減”政策正式落地。

  一個月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雙減”政策。該意見確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等9個城市為全國試點。

  筆者梳理發現,除了北京以外,8月初,沈陽市教育、市場監管、公安、民政、人社、應急等多部門聯合組織集中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圍繞四類重點問題對轄區內所有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全覆蓋式排查﹔廣州市教育局也於不久前發布了關於做好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通知,對現有未取得辦學許可証的非學科類和外語(英語、日語、韓語)類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全面摸查﹔成都市則開啟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查看“培訓內容是否超前超綱”“聘用教員是否合規”等七項內容……

  “雙減”已經進入了“實操”階段。

  所謂“雙減”,第一是減輕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第二是減輕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不過,這只是政策的表面,政策的實質是根治義務教育階段的“頑疾”,比如,“唯分數”的教育短視行為和價值取向、被資本裹挾的校外培訓對學校教育的瘋狂擠壓、成倍增長的社會焦慮、因過度培訓而產生的教育不公平,以及由這些所造成的不正常的義務教育生態。

  國家根治教育頑疾的決心不可謂不大。

  不過,筆者想說,在根治這些“頑疾”的同時,也要正視這些“頑疾”背后存在的“慣性”。

  慣性之一就是家長盼望孩子成才的強烈願望。

  有人說中國的家長很矛盾,他們一面吐槽各種課外輔導給孩子帶來的負擔,一面又在心理上離不開補習。

  “減負”並不是新鮮事。

  “減負十條”“減負三十條”……近年來,教育部門發布了多個中小學生“減負”文件,但是,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卻沒有明顯的改善。

  這與家長對校外培訓的“欲罷不能”不無關系。而這背后其實是國人自古就擁有的那份盼望子女成才的強烈願望。當學校的正常課程讓孩子“吃不飽”時,家長們希望有人能給孩子“加餐”﹔當學校課程讓孩子“跟不上”時,家長們也希望有人能幫孩子一把。

  校外培訓剛好能滿足了家長這種個性化的需求。

  但是在資本的作用下,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把利益擺在了更優先的位置上,家長的焦慮成了這些機構牟利的工具,家長的焦慮在被滿足的同時再被不斷擴大和反復販賣。很多被裹挾的家長並不自知,與機構一起裹挾更多的家長卷入,制造著更大的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正常的需求扭曲變成了執拗,“雞娃”的招數也近乎瘋狂。

  “雙減”政策就是要斬斷校外培訓機構利用家長、“綁架”孩子而形成的利益鏈條,把孩子和家長“解救”出來。

  不過,最近,一些地方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機構的培訓班開不了門家長便“眾籌私教”、“大班”上不了就開始上“一對一”、教室裡不能上課就轉戰居民樓,一些機構也開始鑽空子,甚至在老年大學裡上起了K12的課程……

  這樣的家長並不特殊,他們就是生活在你我身邊的同事或朋友,正因為人數眾多,家長的這種“慣性”才不能忽視。

  但是,正視並不是一味的滿足,而是幫助家長重新審視需求,“剝絲抽繭”,去掉那些被扭曲、被夸大的成分,找到最合理的需求,並提供科學理性的渠道。

  同時還要正視的是,家長的焦慮並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是當前社會焦慮的一種集中反映。因此,我們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要想真正緩解家長的焦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很難一劑藥就馬上見效,必須多管齊下共同發力。

  慣性之二是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問題。

  “雙減”政策持續落地,不少原來主營中小學生學科培訓的機構開始轉型。

  筆者梳理了一下,有的機構轉向了素質培訓,比如某以英語培訓起家的機構增加了藝術、體育、科技等培訓項目﹔有的轉向了成人教育,比如某著名英語口語線上培訓機構,已經開發了專門針對成人英語口語的課程,該課程已經處在最后的測試階段﹔還有的轉向了托管服務,比如某以奧數起家的著名培訓機構,已經上線了其托管服務品牌,主要面對小學生,主營放學接送、課內作業輔導等課程。

  在資本的“加持”下,培訓機構已經形成了“快速尋找商機+壓力式營銷”的奔跑模式,筆者已經看到在匆忙轉型過程中有些機構正在延續這種慣性。比如,有的培訓機構剛開始轉型做中小學素質教育,便迅速成立了素質教育成長中心,並且下設藝術創作學院、人文發展學院、語商素養學院等等。還有的機構看到近幾年國家相關政策與法律對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舉辦職業培訓持積極鼓勵與支持的態度,便立刻准備進軍職業教育。

  應該說,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每一門課都有其專門課程標准和培養目標,更何況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本身又都是自成一體的復雜體系,絕不是幾門課程加幾個學生,再加上考試就能成功轉型的。“雙減”政策的初衷就是讓培訓回歸教育本質,不能再把教育做成生意,對過去的模式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絕對要不得,事實已經証明過去的模式隻能帶來短暫的財富,並不能使行業持久有序的發展。

  另外,教育主管部門也要正視培訓機構的生存發展需求,幫助行業厘清方向,同時也要重視培訓機構在轉型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困境,並給予實質的幫助。

  畢竟,教育系統內的各方都能有良好的發展,才能給孩子們提供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也隻有這樣才能最終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樊未晨)

(責編:溫璐、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