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透露哪些教改新信號
6月24日,北京市懷柔區第三中學考點考生正在有序進入考場。卜向東攝/光明圖片
6月是大考月,高考之后隨之迎來了中考。
中考承上啟下,連接兩方。“新高考”改革實施后,每年的中考都被認為體現了“教改風向標”的意義。今年的北京中考26日落下帷幕,圍繞試題的分析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初三師生,北京市海澱區某中學初三語文教師於敏告訴記者:“學生們總體覺得不錯,考完了還比較開心,試題的難度也比較平穩。尤其是語文作文題目,兩個題目任選其一,無論是‘做一顆怎樣的種子’還是‘我挂斷了跨越時間的電話’,一個腳踏實地,一個暢想未來,恰好是青少年的兩種性格。基本上關照到所有的青少年,大家都有話可說,同時又考查了學生們平時對於讀書的積累。”
中考試題體現了怎樣的教改風向?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部分?記者採訪了北京考試院相關專家和一些中學教師。
試卷難度增加了嗎——
“不搶跑”,突出考查的依然是“主干知識”
中考結束后,一些網友發帖認為“題有些難”,爭議主要集中在物理和道德與法治兩科,一些網友認為這兩科的題目有些“意想不到”。
對此,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師張玉峰告訴記者:“物理試卷試題多角度、多層次設問,通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具體表現,確實區分了學生的能力水平。”
但是,他認為,今年的物理試卷難度還是以“平穩”為先的。“從整體上看,試卷穩中有變,守正創新,是一份有利於有序、平穩推動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試卷。”張玉峰說。
“試題突出考查的依然是物理主干知識。”張玉峰分析,“例如第9題,以小康向上墊起排球為例,考查的是慣性、力和運動的關系、機械能等主干知識。第11、12、14、15、25題分別考查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密度、壓強、歐姆定律、電功率等核心主干知識。”
對於道德與法治試卷的難度,北京市朝陽區教科院教師劉秀洪這樣談道:“試題注重全面考查,既注重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學生發展潛能的考查。”
她同時認為,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又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道德與法治試卷也有一些“意料之中”的試題。“比如第20題,在第(1)問中,以井岡山時期‘蘇區干部好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和脫貧攻堅時期‘白晝短,趁夜長,無愧百姓無愧黨’兩首不同時期的民謠為背景,重在啟智明理,引導學生在對比中認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第(2)問中,以‘學黨史,唱紅歌’活動為主題,通過分析兩位同學唱紅歌的感受,引導學生感悟來路之艱辛、出路之可追,從中汲取奮斗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鑄牢信仰之基。”劉秀洪說。
對於“題目難”的說法,命題組專家這樣總結,“我們努力做到的是,‘機械刷題’對中考試題是無效的,引導課堂教學要堅持關注知識本質和思想方法的靈活運用。同時,試題的設問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心理特征,試題沒有‘偏難怪’,引導教學‘不搶跑’”。
考察的重點在哪裡——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考試評價的重要轉變之一
記者注意到,這次中考試卷幾乎每一科都注重在“真實、適切的情境下”給出題目,這也是一些培訓機構“押題屢屢失靈”的原因。
以語文為例,命題組專家告訴記者:“語文離不開情境,在具體而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思想,也是考試評價方式的重要轉變之一。”
在生活實踐情境的設置方面,“語文‘基礎·運用’板塊設置了‘制作正陽門宣傳短片’這一活動情境,在命題中努力實現兩個真實。一是情境本身的真實,從搜集材料到寫文字稿,再到制作採訪視頻,情境的設置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一致,真實可信。二是情境中產生的問題真實,如為短片選字、解決文字稿中的標點及書寫等問題,都是制作視頻短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真實問題。”這位專家說。
數學科目同樣如此,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研員丁明怡告訴記者:“數學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社會生活,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如25題,背景是‘郵政企業的收入’,考查學生對統計圖表信息的讀取,對統計數據的解讀與使用。第20題,背景是研究《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的確定東西方向的方法,希望學生在閱讀分析推理的同時,感悟數學文化的魅力。”
張玉峰表示,物理試題也在探究實際情境上下功夫,“通過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第20題,以學生熟悉的水沸騰過程為背景,探究水沸騰過程中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特點,考查了學生觀察、歸納實驗結論的能力”。
記者注意到,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也是這次數學考試出現的“新亮點”,數學命題組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現實生活中蘊含大量與數量有關的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如第16題,以‘兩條生產線加工時間’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位專家說。
教改指揮棒指向哪裡——
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立德樹人,是貫徹各科的中心思想。圍繞這個“總綱”,各個科目有哪些轉變?
語文命題組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語文課程立足讓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試題重視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比如議論文閱讀素材以‘迎接建黨一百周年背景下當代青年人的擔當’為話題,回顧了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介紹了‘紅色基因’的重要內涵,展示了先烈的感人事跡和當代優秀青年的風採。試題還注重加強對品德修養的引導。比如記敘文閱讀文本中關於‘信守承諾’‘遇到困難不放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敘寫親切自然,有利於引發學生對品德修養的思考”。
數學命題組相關專家表示,數學學科結合自身學科特點,選取合適的素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地融入試題中,發揮試題的育人功能。“如第2題,以脫貧攻堅中的教育扶貧為背景,介紹了2014—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補助資金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學習環境的提升離不開國家的政策保障與財政的大力投入。”
劉秀洪告訴記者,道德與法治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突出黨史教育、法治教育,緊扣時代主題,將黨史有機融入試題,希望厚植同學們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化學命題同樣如此,“試題著力體現化學學科的社會價值,彰顯化學學科對人類進步和發展的貢獻,激發考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社會進步、勤奮學習化學的責任感。例如第16至18題,以我國金屬冶煉發展歷史為情境,使考生了解化學對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讓考生感悟化學的獨有魅力,增強學科認同。”化學命題組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總之,增強試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始終是我們的目標。”(記者 姚曉丹 董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