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以“奮進‘十四五’ 開創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主題的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日前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吳小林在論壇上指出,推進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時代話題,更是行業特色型教育部直屬高校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吳小林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吳小林表示,2019年7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布,標志著產教融合已經成為一項綜合性國家戰略。從倡導產學研合作進一步上升為產教融合戰略,一方面是因為要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一方面也是因為以往還有一些制約融合的深層次難題還沒有完全破解。她從四個層面論及了制約深層次產教融合的問題。
第一,高校和企業在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上有所區別。高等院校有著鮮明的公益屬性,師生普遍仍習慣於傳統思維模式,精心於高深知識學習和學術研究。即便是在行業高校,一些年輕教師做研究、寫論文的能力比較強,但工程背景、與產業企業結合卻相對不足。企業則與高校師生的目標追求有所不同,企業更注重生產力,更重視經濟效益的創造。雖然上述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各自屬性所決定,但客觀上也成為制約產教深度融合的深層次因素之一。
第二,高校與企業在行為模式和運行機制上有所差異。高等教育的春華秋實,遵循立德樹人的內在規律。企業是基於市場主導的運行機制,崇尚效率優先的行為准則。這種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容易導致融合過程中在訴求、周期、內容等方面的“錯位”。
第三,產與教各自系統內部的知識要素屬性不同。產教融合主要聚焦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都是以知識要素為核心紐帶的。高校比較傳統,它的組織架構是按學科設置的,並形成以學科體系為統領的理論知識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科學研究體系,優點是系統性較強,但面對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快速發展以及新產業形態不斷涌現強烈需求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知識生產,則缺乏制度性設計。產業界佔主導地位的是用於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突出問題導向和發展導向的工程實踐知識,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天然屬性,但由於往往附著於經驗、能力之上,難以融入教育系統的學科體系。這種知識要素屬性的不同,客觀上也是影響“產”與“教”兩大社會系統深度融合的內因之一。
第四,關於社會環境。產教融合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改革進程、政策環境等因素,包括科技、人才、財稅政策環境,也包括平台、項目條件支持,以及單位內部的政策導向等。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希望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在“十四五”期間,能夠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的契機,更多地做有組織的科研,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和解決“卡脖子”問題方面產出更多的成果,但這些還需要很多政策環境的支持等。
吳小林說:“剛才清華大學談到了他們的戰略構局,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這樣的戰略將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實力版圖,是非常重大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這個方面也正在思考和探索。2018年,我們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我們設法去破局一些傳統的理念和做法。人工智能學院自成立至今始終堅持“新體制、新機制、小實體、大平台”的建設思路,運行兩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實現了當年成立、當年培養本科生,現在已開始碩士博士培養,基本構建了油氣+人工智能的體系,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未來,我們將探索設立若干兼職副院長和兼職院長助理,例如,通過讓石油工程學院這樣擁有國內最強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的學校主干學院的副院長兼人工智能的副院長,來推進‘石油工程+AI’的實現﹔再如,讓科研方向為智能鑽井的項目負責人兼任人工智能學院的院長助理,推進鑽井人工智能研究等等。除此之外,近期我們還進一步整合了油氣領域國企、民企、科研院所的力量,成立了油氣人工智能產學研創新聯盟等。這樣一系列新機制新做法,將高效率地幫助學校在短期內通過“特色學科+人工智能”的方式搶佔油氣人工智能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制高點,在油氣人工智能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長期則將通過‘人工智能+特色學科’的方式,增添學校發展的新動力。”吳小林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