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如何教好漢字是一大挑戰。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系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
漢字是“畫”出來的
說到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書”。
象形和指事兩種方法創造的漢字,往往是通過描摹事物形象,所以容易給來華留學生形成漢字是“畫”出來的印象。在向留學生介紹象形字的過程中,比如介紹“日”字時,可以描畫出太陽的外形﹔介紹“月”字時,因為月亮大部分時間並非圓形,所以有“月有陰晴圓缺”之說,這裡的“缺”,古人選擇用彎彎的月牙形狀來表達。
給來華留學生介紹象形造字法,不僅可以幫助其了解漢字的特點,也能通過溯源方式,增加漢字學習的趣味性。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些符號,表示事物的特征。比如畫一條橫線,作為參照物,在橫線上面畫個短橫,表示“上”﹔在橫線下面畫個短橫,表示“下”。同樣地,在表示樹木的象形字“木”的上面畫一橫,表示“樹梢”,即末梢的“末”﹔在“木”的下面畫一條短橫,表示“樹根”,也就是根本的“本”。
漢字是“組合”起來的
用象形和指事兩種方法所造漢字是獨體字,而會意和形聲兩種造字方法所造之字是合體字。
“會意”的“會”是“會合”的意思,顧名思義,會意字,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合並,會合其意義,組成新字的造字類型。
比如採摘的“採”字,上半部分表示手,下半部分表示樹木和它的果實。合在一起,“採”字表示用手在樹上採摘,它的本義是用手指或指尖輕輕摘取,后來引申為採集、採納等含義。
同樣,象形字“人”和“木”會意出“休”,表示人靠著樹木休息﹔“手”和“目”,會意出手搭在眼睛上“看”的動作﹔“刀”和“衣”,會意成初級的“初”,表示制衣的“初”步工作是用刀裁剪布料,進而讓學生體會現代漢語初出茅廬、初來乍到等意義。
“形聲”造字法就是把代表意義的形旁和代表聲音的聲旁結合在一起的造字方法。在漢字教學中,可以通過溯源方式,解釋一些保留在現代漢字中各種結構類型的形聲字,比如:財富的“財”、領導的“領”、竹竿的“竿”,嫁娶的“娶”等。
同時,現代科技用字以及一些音譯字,也往往使用形聲的造字方式。比較典型的像音譯詞“咖啡”中的“咖”和“啡”兩個字,再例如化學元素周期表中“認字可以認半邊”的形聲字等。
解讀漢字造字故事
漢字是“畫”出來的,也是“組合”而來的。在面向來華留學生的漢字教學中,如何在他們對漢字造字法認識的基礎上,圍繞“畫”和“組合”這一對主題詞因勢利導,展開教學?
首先,象形和指事確有描摹和“畫”的成分,但由於漢字形體演變,圓轉的線條變成了方直的筆畫,因此,培養留學生“筆畫觀”,是漢字書寫的重要環節。
這一環節,不僅包括筆畫的走向、位置,還涉及筆畫的增減、組合等。比如,“口”不能畫作“〇”,“竹字頭”不是“KK”,“士”和“土”橫筆長短不同……解讀橫豎撇捺的意蘊,幫助留學生從“畫”漢字的茫然和無從下手,到漸漸養成“寫”漢字的良好習慣。
其次,會意和形聲是多個構字成分“組合”而來,但這種組合嚴格遵循方塊字結構規律。按照上“頭”下“底”,左“旁”右“邊”,內“心”外“框”,中“腰”四“角”的布局原則,體現方塊漢字的形體之美。
培養留學生“部件”組字意識,不僅要注意部件名稱、位置教學,更需突出形近部件對比教學。強調“呆”和“杏”是兩個字﹔部件的“部”照個鏡子,就成了另一個字陪伴的“陪”……讓留學生在各部件的組字游戲中迷上漢字、愛上漢語。
給來華留學生解釋漢字結構、講述漢字故事,既可分享漢字的神奇之美,也能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