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聽海歸新聞人講述:地球不爆炸  我們不休假

吳鵬娟
2020年11月25日08: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青海黃南州熱貢畫院院長娘本向阿藝思(右)介紹唐卡作品。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休假!”常常有媒體人拿這句話來調侃自己日常的工作狀態,風裡雨裡,嚴冬酷暑,有新聞的地方就有新聞工作人的影子。第21個“記者節”剛過不久,對於新聞人來說,工作就是過節的方式,他們從未停下忙碌的腳步。

  對於新聞媒體從業者而言,一段難忘的留學時光是積累學識、增長見識的好機會。海外留學的時光中,他們有不少難忘故事﹔回國從事新聞工作后,他們又有了許多暖心時刻。今天,就來聽聽兩位海歸媒體人的故事。

  

  傳遞更多中國聲音

  2017年初,王逢天作為交換生前往荷蘭學習半年。如今在北京一家出版單位從事編輯工作的她,對那段海外留學經歷印象深刻。在王逢天看來,海外留學讓她擁有了更寬闊的視野和看問題的多元角度,也培養了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

  談起荷蘭留學生活,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荷蘭社會與文化”的課堂上,教授講到了荷蘭的國歌,等到互動環節時,王逢天和其他幾名中國留學生一起,唱起了中國國歌。“遠在異國的我們,當時心中的家國情懷洶涌澎湃,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王逢天回憶道。

  蒙古族姑娘阿藝思,曾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學習國際媒體與傳播專業,現就職於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是草原頻道的新媒體編輯兼記者。

  英國課堂上的一節語言課曾經讓她難以釋懷。當時,授課老師拿BBC一條有關中國商品質量的新聞舉例,對中國產品頗有微詞。阿藝思與班上其他中國留學生與老師展開了激烈辯論,雖然老師最終並未被說服,但這件事卻讓阿藝思深刻地意識到媒體報道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如果媒體報道不夠客觀,就會因此影響受眾對於一件事的看法。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理解片面,與當地媒體的不客觀全面的報道有關。那時我就想,如果以后我從事媒體工作,一定要把中國故事講出去,讓更多外國人看到我們發展的成果。” 阿藝思說。

  點滴之中有收獲

  正式入職后,阿藝思認識到,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多,尤其像她負責報道的內蒙古、新疆、西藏等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外國人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我們的工作是對外展示更多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與習俗,我覺得這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阿藝思說。

  工作即將滿3年,在阿藝思看來,這份工作令她留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自己身旁有許多了不起的搭檔。阿藝思接觸過很多攝影家協會裡的老先生,他們喜歡無償為阿藝思提供自己拍攝的照片,每張照片背后,都是一份認真與熱愛。

  對於王逢天來說,自己喜歡編輯工作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可以接觸和了解到更多領域。她最近正在准備一個與科學家精神有關的展覽,出於布展需要,她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了解了許多科學家的生平與感人故事,也同一些科學家的親屬有過接觸。“在布展過程中,我從科學家身上感受到了許許多多能夠激勵青年人向前的精神,他們是真正的榜樣。這特別令人感動,也讓我看到了這份工作深層次的意義。”王逢天說。

  熱愛與堅守是不變初衷

  “11月8日記者節當天我們仍在發稿,想選題、寫稿子,並沒有休息。”阿藝思說。正如每一位一線新聞工作者一樣,他們永遠那麼忙碌,又那麼充滿激情。

  在基層採訪時,阿藝思碰到過不少媒體同行,“每一位都對這份工作極具熱愛”是她最大的感觸。“在內蒙古,夏天熱得大汗淋漓,冬天卻又是寒冷刺骨,有時候連我這個蒙古族都會受不了,但很多同行卻任勞任怨,工作積極性仍然很高。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值得我學習。”

  當然,新聞人除了要擁有一份熱愛,還要有一份堅守。王逢天說,新聞是一份非常有使命感的職業,寫的文章要有自己的態度。

  對於新聞人來說,對待手中的筆和鏡頭要慎之又慎,因為文章和圖片所承載的重量可能遠超想象。因為它們既能給人帶去榮譽,但一些未完全核實真相的負面報道,也可能給當事人帶去不可預知的麻煩。“時刻清醒,也要時刻警惕不管做什麼類型的報道,都要盡量客觀,要對每一個字負責,這是新聞人的責任。我希望自己永遠有底線,也永遠有溫度。”王逢天說。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