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學校長“開學第一課”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郭廣生:乘風破浪,擁抱美好的明天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11日,中央民族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郭廣生發表了題為《乘風破浪,擁抱美好的明天》的主題講話,寄語新生:要心中有國家、胸中有理想、肩上有擔當、身上有本領,始終踐行“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隻爭朝夕,不負韶華,乘風破浪,擁抱美好的明天。
“同學們,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未來是屬於你們的。”郭廣生表示,面對新的征程,希望同學們珍惜大學時光,奮發圖強,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郭廣生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學校供圖)
以下為郭廣生題為《乘風破浪,擁抱美好的明天》的講話節選——
今天,對中央民族大學而言必將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特殊日子,我們首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新生開學典禮。對同學們而言也必將是一個值得銘記一生的特殊日子,經歷了疫情的洗禮、跨越了人生的大考,3034名本科生、186名預科生、2599名研究生以及82名留學生從此成為新的“民大人”。受張京澤書記委托,我代表全校各族師生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同時,向一路陪伴你們成長成才的父母、老師和親友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中央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家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培養各民族干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一所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創辦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從延安到北京,從革命、建設歲月到改革、發展新時代,學校始終傳承紅色基因初心不變,擔當光榮使命堅定前行。
歷經近80年的建設與發展,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在一代又一代“民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先后成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已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地、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問題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明年我們將迎來建校80周年,豐台校區將正式投入使用,海南校區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學校的辦學條件將全面改善,我們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堅定邁進。
同學們,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我們原本平靜祥和的生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抗疫贊歌,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重大戰略成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有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面向未來,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同學們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面對新的征程,希望你們珍惜大學時光,奮發圖強,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借此機會,我提四點期望和同學們共勉。
第一,心中有國家。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次、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們為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而驕傲和自豪。鄧小平同志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們的名譽校長費孝通先生一生奔走全國各地,深入田間地頭,訪遍村裡鄉間,把學問做在了祖國大地上,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對於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學生而言,愛國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青春之花在投身國家發展、服務民族振興的時代征程中絢麗綻放!
第二,胸中有理想。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周恩來總理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一生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真理,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科學家屠呦呦,中學時代就立志學醫濟世,60多年淡泊名利、潛心鑽研,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的世界性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學校2007屆畢業生、“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多項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小娟,主動辭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深度貧困的家鄉甘肅舟曲縣,立志帶領家鄉父老擺脫貧困,扎根基層10年間,她夜以繼日、忘我工作,遍訪全縣87個貧困村的所有貧困戶,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學們在確立人生目標的同時,要把個人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小我”融入“大我”,真正在服務祖國、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生動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成就青春夢想。
第三,肩上有擔當。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擔當,青年一代要成長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頂梁柱,肩上承載的不止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當。80年來,學校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培養了近18萬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民族優秀人才,他們當中既有學術大師、黨政干部,也有業界精英、文藝名家,他們絕大多數扎根邊疆、無私奉獻,成為民族地區各行各業的中堅和骨干。上世紀50年代,“民大人”就肩負國家重任,克服重重困難,深入邊疆和民族地區,完成了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查等“三大任務”,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奉獻了一代“民大人”的青春﹔在歷次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中,“民大人”從未缺席,出色完成了一次次光榮的任務,向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風貌和昂揚奮進的時代精神﹔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90后援鄂醫療隊離開家人逆流而行,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投身到湖北疫情防控工作中,這其中就有你們的學長學姐。無論急難險重,無論風霜寒暑,在黨和國家需要的時候,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民大人”的身影和足跡,這就是“民大人”應有的擔當。同學們要牢記“民大人”的初心和使命,勇挑時代重任,肩負社會責任,在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努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青春華章。
第四,身上有本領。“打鐵還需自身硬”,來到大學學習,同學們就是要練就過硬本領,去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不是販賣証書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這就告訴我們,大學不是所謂的“鍍金所”,大學文憑更不是所謂的“敲門磚”。來到大學讀書,就是要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曾回憶,當年參與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研發的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面對國外嚴密的技術封鎖,他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突破了核潛艇最關鍵最重大的技術,僅用10年時間就研制出了國外幾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潛艇。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勤於學習、勇於實踐、善於創新,不僅是青年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必然途徑,更是時代賦予青年的歷史使命。同學們在掌握扎實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和創新過程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身能力、增長實干才華,真正為今后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打好堅實基礎。
同學們,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未來是屬於你們的。48天前,我作為民大新任校長開始履職,正式加入民族教育工作者隊伍中來,成為了民大的一名“新生”﹔今天,你們也成為了民大的一員,即將在這裡開啟人生新的旅程。在今后的日子裡,我願與大家一起與中央民大共成長、同進步。希望你們能夠始終踐行“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隻爭朝夕,不負韶華,乘風破浪,擁抱美好的明天!
加油吧,同學們!奮斗吧,后浪們!
謝謝大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