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追尋現代語文教育的“初心”

陳爾杰
2020年09月30日09: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近年來,語文日益受到學生和家長重視,而作文更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作文本應是學生表情達意的一種手段,具有個人化的特點,然而在標准化考試面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希望掌握一套行之有效、能取得高分的寫作方法,這是導致“套路文”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這樣的寫作不僅導致學生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僅僅把它當成完成任務、拿高分的工具,也導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鍛煉。如何找到個性表達與作文達標之間的平衡點,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我們不妨追尋現代語文教育的“初心”,看看葉聖陶先生怎麼說。

  葉聖陶先生寫於近一個世紀前的《作文論》,是一本平實朴素的小書,卻代表了現代語文教育在其起點之處所懷有的理想。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作文無非是將自己“充實”“合理”“完好”的思想與情感,以適當的方式寫成文字。思想、情感與表達,既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評判文章的主要標准。思想重在求真啟智,各人的思考與判斷可以有不同的面相和理路﹔情感重在深切感人,個體的性情和感會也有不同的質地與色彩﹔至於語言的組織,更是千變萬化,有著多種多樣的可能,由此也就顯露出寫作者各自的個性與才情。如果說“文”是人心中綻放的花朵,那絢爛多姿顯然是它的本然。寫作有其規律和章法,但不存在固定的樣式和定規。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然而,在考試作文中,最多出現的,卻正是格式化、套路化甚至“模板化”的寫作。這些作文看起來“規矩”“整齊”“平穩”,但空泛的觀點與浮泛的情感,經不起推敲,更不耐細讀。這一類為數眾多、綿綿不絕、看似“合格”的作文,或許說明我們的考試以至教育現實,存在著需要改進的空間。

  應該說,不論是中考作文還是高考作文,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命題、體式、篇幅和寫作時間等方面都有著嚴格規定,是一種“考試”驅動的寫作。這些特殊之處正是導致作文產生格式、套路的原因。

  然而,承認中高考作文的特殊性,絕不意味著認同它背離寫作的一般規律。查閱一些高考語文試題作文部分的“評分細則”不難發現,雖然它們各有側重,表述不同,但無論是評判審題立意是否深刻、妥當、鮮明,論述是否深入、周密、充分,還是推敲敘述描寫是否切題、生動、感人,語言是否流暢、准確、精到,共同的基礎仍是對文章思想、情感與表達這三個基本要素的考察。

  作文教學與學習不能過於功利化,語文學習的意義也遠不止是完成一次成功的寫作。《大學》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受學之期有盡,教學之道長存。教育的本質是“立人”,考試也終究是對人的考察。我們希望學生們的作文應該有深刻的思想、嚴謹的邏輯、生動的敘述、真切動人的情感、精彩紛呈的語言,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希望這篇文章的寫作者——年輕的一代既有深刻的理性,也有充沛的感性,既善於獨立思考,也敢於自我表達,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未來先進文化的創造者。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副編審)

(責編:郝孟佳、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