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上海中小學數千節優質視頻課,是怎麼“煉”成的?

2020年09月29日16:5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熊旭 孫競) 2020年,“空中課堂”無疑是一個熱詞。當新冠肺炎疫情襲來時,上海精心打造的“空中課堂”,讓“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成為現實,使全市150余萬中小學生獲益良多。

當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空中課堂”依然獨具魅力。在上海全市中小學生均已返校學習的情況下,“空中課堂”秋季課程每天仍然保持20萬人左右的收視。

在這一節節的“空中課堂”的背后,無數上海教師默默付出,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與時間賽跑、與觀念碰撞、與慣性脫鉤,為學生們“成長不延時”提供了堅強保障,用行動詮釋了上海教育現代化的高度與溫度。

勇於擔當,與時間賽跑

在2020年上海教師節主題活動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在現場分享了今年3月2日上海“空中課堂”開播第一天的情景。那一天,上海中小學校143萬名學生,居家開始了集中時段大規模全日制、全學段的“空中課堂”在線教學。

讓她感動的是,2月4日晚上22點10分,從電話聯系第一位老師起,短短幾個小時內,41個學段學科,參與“空中課堂”視頻課建設的“夢之隊”全部集結完畢。他們主要由市、區教研員和優秀教師組成,大部分是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雙名工程”團隊成員、國家級、市級教學比賽獲獎教師。

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數學教研員方耀華感言:“組建團隊時,老師們一聽就知道這件事情不好做,但一想到疫情期間學生和一線老師們的困難,他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上海市盧灣中學六(5)班班主任陳溦雯老師與學生互動。朱水苗/攝

“同一學段、同一課表、同一授課老師”,按照這一原則,上海市中小學生自今年3月2日起,以電視為主、網絡為輔的形式,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學習。每位授課教師及其團隊至少負責一個單元的教學成套資源,包括授課視頻、習題作業等,涵蓋上海市中小學所有課程,包括體育、音樂、美術、勞動技術等每周380節課。

制作如此大規模的視頻課,面臨時間緊、任務重、形式新、疫情嚴等多重考驗。但面對重任,老師們迎難而上。在商店停業、工廠停工、學校停課之時,他們卻邁出家門,在空蕩蕩的城市裡留下一個個堅毅的身影。

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王爽英,也是市學科中心組成員之一。當時,她所在的黃浦區承擔了九年級半個學期的課程拍攝任務,其中包括難度很大的九年級總復習課的錄制。然而,就在“空中課堂”開拍前不久,她不慎摔倒造成腳踝的粉碎性骨折。經歷了一次大手術的她,並沒有推辭。在備課、磨課、審課的過程中,王老師隻能坐著,把手術后的那隻腳抬起放置在凳子上。一天下來,腳已經腫得像饅頭一樣。

今年6月底,上海市金山區蒙山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李益超、姜姚偉接到了錄制第二輪“空中課堂”的重任。讓這兩位年輕教師感動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學科資深專家陳愛平教授、上海市特級教師吳永玲和金山區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陸春娟熱情承擔起專業指導工作。專家們時常放棄暑假休息,冒著38多度高溫,從市區趕火車到金山進行現場磨課。

疫情期間,每一個平凡又不凡的老師與時間賽跑,用愛與責任鑄就一節節高質量的優質視頻課。不能坐公共交通,有些教研員就主動請纓自己開車跨區接送老師前去現場錄課。商店不開門,老師們買不到實驗材料就自己設計制作。白天去拍攝點拍課,晚上回家熬夜撰寫教案、開展“雲”上研討,每天工作十幾小時已成為常態。每個人的微信、視頻電話、郵箱幾乎24小時不停。

精益求精,20分鐘背后的磅礡力量

“空中課堂”每堂課約20分鐘,課之間休息間隔約20分鐘,升旗、班會、廣播體操等“一個都不能少”,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也“一個都不能落下”。這既是模擬真實的校園學習氛圍,又可以推動學生居家學習時加強鍛煉,保護視力,增強體質。

把原來40分鐘的課程變成約20分鐘,知識點需要重新切割,教學流程需要重新組織,活動環節需要重新設計,這其中凝聚了無數教師們的智慧心血和磅礡力量。

“為全上海的孩子們錄課,做全上海孩子們的老師,這絕對是一個全新又充滿挑戰的大工程。”上海市浦東新區龔路中心小學教師馮歡笑接到電話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空中課堂”的錄制任務。她承擔的是數學學科五年級(下)第四單元10節視頻課的錄制工作。2月8日,正值元宵佳節,她和學校數學組的骨干教師、信息技術能手教師在學校裡“團圓”,共同研討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直到天黑才結束了這次備課活動。

上海交大附中孫悅老師在徐匯區教育學院錄制高中語文科目教學視頻。攝影/鄭逸潔

有別於平時的課堂,“空中課堂”面對的是全上海的孩子,對知識描述的絕對清晰准確、教學環節的絕對有效科學,說的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的絕對規范精准都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一節20分鐘左右的視頻課,要經過備課、磨課、修改、審核等十幾個環節。一堂課雖小,但代表的是上海的形象,需要校對PPT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審核視頻中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眼神……

青浦區崧澤學校的李慧慧老師參加了初中語文“空中課堂”團隊。她的第一份講稿任務是九年級下冊《儒林外史》名著導讀課的撰寫,距離初稿提交日期隻有10天。從初稿的15000字,到第二稿的8000字,再到定稿的6000字,這背后不僅僅是字數的刪減,更是解讀文本、架構問題鏈、設計教學任務、打磨教案文字的一次次思考和歷練。這中間濃縮了她和跨區教研員的幾十次的微信電話往來,濃縮著市教研員字斟句酌的傾囊相授,也濃縮了她日夜伏案的孜孜不倦。

跟李慧慧一樣,每名錄課教師都面臨諸多困難:第一次編寫全市統一的教學進度、第一次設計視頻課的教學結構、第一次面對鏡頭執教沒有學生在現場互動課、第一次面對數十萬雙眼睛關注的面向全市、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公開課……

然而,每名錄課教師身后,都有一個龐大的支持團隊。除了課程制作團隊,同時組成課程內容審核團隊,由64位大學教授、中小學教學專家組成﹔上海市電化教育館組建課程制作技術審核團隊。上海還專門建立了“9752”課程供給和審核機制,播出前9天,各區完成制作、初審並上傳課程視頻﹔播出前7天,完成視頻技術審核、內容審核和修改定稿﹔播出前5天,電視台抽查反饋﹔播出前2天,針對可能出現急需修改課程的情況,建立區級、學科通報和應急處置機制。

絞盡腦汁,讓信息技術賦能教育

在線教學雖然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規模地開展中小學在線教學,還是第一次。“空中課堂”主要為滿足學生基本學習需求,上海市教委提供“托底”方案並鼓勵區校彰顯特色。全市16個區均制定了詳細的線上教育方案,全市近1600家中小學校,也都分別按照“一校一策”的要求制定了個性化的在線教育方案。

上海市行知中學高三(9)班的語文老師賈臻、數英老師丁杰沖、英語老師崔靜三人年齡總和超過150歲。面對疫情,有著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遇到了新問題——技術盲,於是他們成立了技術攻堅小隊,一個叫“9班老驥”的微信群應運而生。

他們派出最年輕的賈臻率先去“學藝”,然后三人在微信群裡研究哪個平台適合操作、網卡了怎麼辦、課講了一半不能分享屏幕了怎麼辦……每天晚飯后,老驥們開始切磋網課技藝,每晚語數英三門課輪著模擬。3月2日中小學“空中課堂”正式開播,老驥們由模擬操練轉為正式上崗:他們互相聽課,記錄發現的問題,晚上繼續雲端研討。這份兢兢業業和百折不撓,讓9班的“空中課堂”沒有出現過技術問題。

鬆江區承擔高中化學視頻課錄制工作的是三位特級兼正高級教師組成的“豪華陣容”:上海市鬆江二中徐建春、余方喜以及上海市鬆江一中王燦。對於平均年齡已經58歲的他們來說,開始階段技術層面的要求是一項極大的挑戰。特級教師們通過鬆江區教育學院席雲芳老師組織的多次微信討論、視頻會議、在線培訓,逐步解決了技術難題。王燦深有感觸地說:“微課的錄制和剪輯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事物,倒逼著我重新學習和應用,我在‘輸出’教學智慧的同時也‘輸入’了許多新知識,我和學生都在疫情中得到了成長。”

4.建平實驗中學初三(13)、(14)班語文老師、初三(13)班班主任丁鳳一邊觀看語文課一邊備課。 徐天虹/攝

教學交互難以實現怎麼辦?老師們絞盡腦汁,設計情境、設置任務、設計游戲、提供資源……技術要求高,怎麼辦?老師們用盡十八般武藝自己學,雙機位拍攝、綠幕摳像、畫中畫、慢放、彈窗等技術被一一解鎖。連最需要場地設備的體育、勞動技術等學科都在“空中課堂”大放異彩。

上海市崇明中學的體育教師馬龍蛟,人高馬大,個頭超過一米八。第一次拍攝,做俯撐動作時腳超出了拍攝范圍,做跳躍動作時手超出了拍攝范圍。除了考慮動作與講解的配合、動作與音樂的協調、動作的規范性,還得在小小的拍攝場地上“控制好自己”。於是隻能一邊拍一邊改,在錄制第二節課時,有了經驗就順利多了。

凝心聚力,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在線教學視頻資源建設中心團隊、教研員指導團隊、授課教師團隊、專家審核團隊、信息技術保障團隊……各方力量都在為“空中課堂”課程的教學高品質、技術高水平保駕護航。

“2分52秒有說話聲、14分36秒有警報聲需要處理”“老師拍的視頻素材不清晰,需要來補錄”“第一節課已經修改好了,導出來馬上傳給你” ……凌晨三點,嘉定區“空中課堂”錄課群裡還在緊張溝通著,修改好的片子傳給審核人時已是早上五點。嘉定區教育新聞中心負責錄課和后期剪輯的蔡逸鷗老師拖著疲憊的身軀在辦公室的躺椅上沉沉睡去,兩小時后他又將開始新的錄課任務。

李文峰老師作為市小學體育學科中心組指導成員,也是嘉定區錄課團隊的主心骨,每天按照課程錄制要求聯系協調拍攝進度、溝通處理各類應急問題。在高強度的錄課期間,他編制完成教學進度表288份、單元教學設計288份、執教教師與指導團隊信息匯總表272份,拍攝安排表16份、上傳數據表288份、審課反饋表516份、片頭、片尾制作表288份。

屏幕上是一個人上課,屏幕下是一個團隊集體攻堅。風華初級中學體育教研組的顧馨霞是一名青年教師,在錄課前有些焦慮和不安,同組的沈鴻雯老師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的背后有20個戰友”,隨后沈老師迅速聯系體育組其他老師,組建了課本研究組、動作指導組、語言審核組,從教材的分析、到動作的學練、語言的規范都有了保障,讓顧馨霞心裡有了底。

從3月2日中小學在線教育開啟之日起,上海市寶山教育學院實驗學校語文教師趙永青每天都會撰寫一篇“雲上寄語”,直到5月18日班上學生們的返校復學后收筆。方艙醫院、戰疫故事等,都成為趙老師筆下的生動素材。在她看來,這3個多月的“雲上寄語”,是自己35年教育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個章節。

“我想用這些文字,親近每一個不見面的學生,隻願孩子們能健康快樂度過‘在雲上’的學習生活。”趙永青說。

(責編:孫競、何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