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三區三州”教育突圍系列報道:深山裡的控輟保學攻堅戰

2020年09月28日09: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15歲的阿李娜有個聽起來並不遠大的夢想——當一名發型師。

這個曾一度輟學的姑娘,家在深度貧困的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架科底鄉阿打村,家中有7個弟弟妹妹。她懂事乖巧,個子小小的卻要干男人的活兒,幫家裡找柴背柴。重回校園后,阿李娜在縣裡辦的普職教育融合班學習美容美發,她格外珍惜這個機會,要求自己每天都進步一點,並將當一名發型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福貢縣是集邊疆、民族、宗教、貧困和高山峽谷為一體的典型邊疆民族直過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由於歷史及自然原因,過去不時有像阿李娜這樣的適齡青少年輟學、失學。

近年來,福貢縣將控輟保學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和“背包工作隊”,並於2019年9月10日在縣委黨校開辦普職教育融合班,促進義務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用福貢縣普職教育融合班校長字躍芳的話來說,“控輟保學是福貢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讓每一個輟學生、失學生回到學校,該入學的一個都不能少,已入學的一個也不能走。”

被阻斷的求學路

“看天一條線,看地一條溝,江邊沒什麼地,隻有山頂才有些平緩的地方。”這是福貢當地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不少村民住在山上,許多地方早些年不通公路,學校離家遠,孩子上學要走好幾個小時的山路。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安全,不太樂意送孩子上學,尤其是遇到雨雪天,天冷路滑,孩子走累了,有些就自己放棄上學了,有的孩子甚至從未去過學校。

在當地調研時,筆者跟12歲的傈僳族男孩阿才(化名)有過交流,阿才家住架科底鄉南安建村銀江組,從鎮上到他家,開車加走路需要花費五六個小時。阿才的家人去鎮上趕集,回家時要在路上臨時搭個棚子住一晚。阿才的父母沒接受過教育,更沒帶孩子去過學校。阿才被送到普職教育融合班以后,才知道有“讀書”這回事。“感覺在這裡好,讀書好,學到了知識。”阿才告訴筆者。

還有的孩子因家庭缺少勞動力或想外出打工而輟學。筆者在訪談時結識了16歲的輟學姑娘小葉(化名),她的父親手有殘疾,母親是聾啞人。小葉還有3個弟弟妹妹,70多歲的爺爺奶奶也跟他們住在一起。平時母親種苞谷、蔬菜,父親到縣城打零工,一家人生計艱難。由於弟弟妹妹年幼、爺爺奶奶經常生病,家裡需要勞動力,小葉就輟學了。班主任聯系了小葉的父親好幾次,還多次去小葉家中勸返,她的父母每次都滿口答應,可就是不送孩子回校。

在福貢縣教育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看來,不少失學生、輟學生的家庭處於深度貧困狀態,家長文化程度低,“讀書無用”的想法比較普遍。

為了勸返,不知走了多少路

在福貢,控輟保學是一件舉全縣之力抓的大事。

當地組建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控輟保學領導小組,並實行“N對1”包保責任制:一個孩子由三個人包保負責,即統籌領導、幫扶責任人和幫扶教師,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全縣所有縣處級、鄉科級干部參與,每周入戶勸學。縣裡還抽調精通民族語言、基層工作經驗豐富、能力強的60余人分別組成“黨員突擊隊”“巾幗突擊隊”“園丁突擊隊”,深入到輟學生、失學生家中,採取蹲點式、突擊式、集團式的工作方法勸返。2020年以來,全縣累計成功勸返234人。

“每次勸返,不知翻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吃了不少苦頭。”一位突擊隊隊員告訴筆者,“有時去勸返學生,白天找不到人,隻能夜間突擊,從山這邊到那邊最少要40分鐘,晚上12點我們到學生家,門口兩條大黃狗一叫,對方就知道工作人員來了,他們就跑了。”

今年暑假,筆者一行人到小娜(化名)家勸返,從縣裡坐車一個多小時到了俄科羅村,又走了兩個小時山路才到小娜家。剛到她家附近,狗一叫,小娜的父母就帶著另外4個孩子跑上山了,留下小娜照顧一個小妹妹。子裡甲鄉黨委副書記普雲春說,有一次來她家勸返時也是如此,剛到附近,孩子的父母就跑了,他還得留下來幫忙照看小孩,給他們煮稀飯和洋芋。普雲春去了她家不下10次,但僅見過小娜兩三次,家長隻見到一次。

一些學生的勸返難度大,勸返成本高,用時長、工作量大。工作隊曾為找回一個去了雲南隴川縣的失學生,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帶隊,駕駛兩輛車、行駛上千公裡,幾乎一個村寨一個村寨地找、一個村委會一個村委會打聽,最終找到了學生,並勸返送回校園。子裡甲鄉鄉長鄭魏南為了找回輟學生小華(化名),兩次飛到山東,花了上萬元,最終把小華送回學校。

“勸返是一件復雜、長期的工作,需要不停地和學生、家長周旋。”普雲春說,最多的一次,他們去了學生家65次,能見到家長並進行有效勸返對話的有32次。勸返過程中,還有家長、孩子拿鞋子扔向工作人員,甚至有拿刀出來的,“這個工作,說起來一嘴話,但干起來就是辛酸淚”。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突破口

讓孩子回到校園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福貢縣結合實際情況,將“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作為重要突破口。

該縣一方面實施“雨露計劃”、中等職業教育資助等措施,借助省內5所技師院校和珠海3所技師院校幫扶合作的機會,送學生學習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針對部分失學時間長、年齡大,無法隨班就讀的學生,開設普職教育融合班。除了教授義務教育階段文化課程外,普職教育融合班還集中教授中餐烹飪、美容美發、酒店服務、摩托車維修等實用技術。2019年9月開始辦學以來,普職教育融合班有3個年級6個教學班,共接收306名學生,還為學生提供免費食宿。

普職教育融合班副校長王錦武介紹,這些學生大多是本地傈僳族、怒族少年,且大部分來自大山深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普職教育融合班根據學生的文化水平、興趣愛好進行分班及技能培訓分組,課程設置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主,技能培訓、特長培養為輔。今年7月,普職教育融合班第一屆畢業206人,其中28人到中等專業技工學校,64人到珠海務工。

對於這些重回校園的學生,校長字躍芳還自創和總結了“控輟保學十法”,其中有家訪保學,個人有空就去家訪、學校組織家訪﹔興趣愛好保學,學生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學生喜歡什麼就教什麼,盡量滿足學生的願望﹔參觀保學,帶學生參觀易地搬遷安置點、參觀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讓他們產生回歸學校的願望﹔鼓勵保學,隨時觀察學生的閃光點、有進步就發獎狀激勵學生﹔甚至還有飲食保學,讓學生吃得好、喝得好、玩得好、學有所得。

今年3月被勸返回到校園后,14歲的傈僳族姑娘和義芳從未遲到早退過。小學二年級時,由於家庭貧困,和義芳一直輟學在家,每天照顧弟弟妹妹、喂豬、做家務。如今,她在普職教育融合班的美發班學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美發技術。“到這裡學的專業我很喜歡,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美容美發師,賺到錢后自己開一家美容美發店,讓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過上更好的日子。”

作者沈有祿為海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段黎華為雲南省福貢縣人民政府專職督學,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州”地區高中普及攻堅與普職協調發展研究》(18BMZ076)階段性研究成果。(記者 沈有祿 段黎華)

(責編:實習生(謝怡君)、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