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魚販,有啥不可?(海歸微觀)
不久前,“海歸放棄高薪做魚販”的新聞“沖上”熱搜,引發了不少關注和討論。浙江舟山的“漁三代”張磊從日本留學回國后,並未像其他同學那樣進入知名企業,而是從父親手中接過祖業。由於從小暈船,他無法跟隨大家前往深海,便留在岸上當了一名“魚販”。
張磊的選擇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值不值”“是否可惜了學歷”成為討論焦點。的確,當“海歸”“魚販”這些標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很容易點燃大家的討論熱情。
無獨有偶,“95后”海歸碩士孫正陽前陣子也曾引發熱議。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畢業后前往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供應鏈工程碩士學位的他,回國后去一家汽車養護中心求職,決定以汽車修理工的身份來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些新聞之所以引發關注,就是因為這些留學歸國人員就業、創業的領域與公眾的傳統認知有異。沒有進入高檔寫字樓做傳統觀念裡的“白領”“金領”,而是選擇了辛苦甚至風吹日晒的行當,“這難道不是人力資源的流失?”類似這樣的聲音並不在少數。
歸根到底,“做魚販”“做汽修工”是否浪費了留學學歷,這是大家的聚焦點。
其實,張磊的漁業生意並非簡單販賣,按他自己的話說,留日多年觀察和積累到的日本漁業經營理念,正好能與目前的工作緊密聯系,這些知識能夠很好地幫助家鄉的漁民。事實也証明了這一點。他敏銳地捕捉到電商直播的風口,抓住了良機,同他一起打拼的30多人年收入都在20多萬元。若僅從薪資來看,與“白領工作”相差無幾,甚至更為優渥。
近年來,選擇在國內農林牧副漁行業創業的海歸人數持續增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海歸看中了這些行業背后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是將自己國外所學與這些行業的應用相聯系,找到了銜接點。在一些“海歸雲集”的行業,國外的技術與理念並不缺乏,但對於農林牧副漁等領域而言,海歸仍是少數,對於投身其中的海歸來說,蘊藏著更大機會。
孫正陽的選擇也絕不是“頭腦發熱”“一時興起”,他所就職的汽車養護中心,像他這樣的高學歷人才在基層鍛煉一段時間后,會有晉升到門店管理崗位的機會,而孫正陽的目標便是在基層積累一定經驗后進入管理崗位。
僅從回國初的擇業方向,便判斷和評價是否“浪費留學學歷”失之偏頗,有些短視。知識的后勁會在今后從業過程中不斷凸顯,可以預見的是,張磊賣魚定能賣出些新花樣﹔經歷過基層磨礪的孫正陽,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便能進入汽修管理崗位,擁有更大、更廣闊的發展平台。而這一切,都將從他們經手的每一單販魚生意、手中擰過的每一顆螺絲釘開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