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將帶動教育生態系統變革
近日,據媒體報道,一些高校未完成“強基計劃”招生計劃,且熱度不及往年的自主招生,遂得出“強基計劃”“遇冷”結論。筆者認為,如此比較和定論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強基計劃”改革立足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定位本就與自主招生不同。相比以往的“擇分”,“強基計劃”的“擇志”色彩更加鮮明。實際上,從報名情況看,今年“強基計劃”全國報名人數並不少,有近30萬人,隻不過一些高分考生在成績發布后最終放棄“強基計劃”轉而選擇了其他熱門專業。這種略帶沖突意味的情節,恰也從側面反映出“強基計劃”的改革氣質和效應。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流程的科學性和招生的公平性備受關注。復盤整個實施過程,無論是教育部對此項計劃所涉省級教育部門、高校等各類主體的全覆蓋培訓,還是在監督審核、招生和培養方案制定等多環節進行的制度設計,或是在教育部與試點高校間建立的全過程工作協調機制,最終都指向科學性和公平性。從實施效果來看,整個過程平穩有序,各環節嚴格規范、公平公正,符合預期,可謂開局良好。目前,社會上關於“強基計劃”的討論,也都基於這一扎實基礎。
作為國家統籌推進高考改革攻堅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基計劃”的實施已遠超招生改革范疇,我們對其首年實施情況的關注和分析,也自然不應僅僅局限在招生這一環節,有必要從更為全面、系統的角度進行審視和思考。其中,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強基計劃”的實施,將帶動整個教育生態深刻變革。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后不能轉專業、不對競賽生敞開大門……面對這些“條框”和無法以此為跳板進入名校的現實,想要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和家長不得不理性選擇,這對過去社會上長期形成的追求“熱門”和“錢景”專業的功利主義升學觀是有力的匡正。此外,“強基計劃”拓寬了人才選拔的視野,拓展了考生評價的維度,初步形成多元評價基礎上的多元錄取局面。雖然這一計劃規模不大,所涉人數不多,但影響面較廣,足以形成積極導向,是對一種新的人才觀及招生觀的豐富和詮釋。
“強基計劃”重招生,更重培養。招生工作平穩落地,只是“強基計劃”順利啟航第一步。把招生與培養貫通設計、把基礎學科學習與專業學習銜接起來、把“本—碩—博”長周期人才培養貫通,是“強基計劃”的突出特點。檢驗“強基計劃”成敗的關鍵,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成效,各高校應把工作重心迅速轉移到完善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
為此,“強基計劃”實施高校要在“一校一案”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質和特點,積極向“一生一案”推進。在堅持導師制、小班化、國際化、個性化的培養基礎上,鼓勵並支持每個學生從學科興趣出發、從問題出發,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適時參與到國家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的項目研究中來。應鼓勵各高校積極探索、加強交流、共享經驗,盡快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融合世界經驗、具有中國特色的卓越人才培養之路。
深入推進“強基計劃”,還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在中小學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科興趣,加強高校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溝通,通過開設高中學生發展指導課程、開展咨詢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國家發展和自身成長,樹立遠大理想。
(作者:張志勇,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